丕 业 正 待 日 芬 芳?xml:namespace>
---牟丕芳其人其画文/毕冠良
南朝书家王僧虔《笔意赞》中有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其实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国画发展至今,始终是在不断地积累传统哲学思想和不同的时代气息中向前迈进着,时间的延续不但是一种文脉的传承,同时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发展与积淀,这种发展的核心是在传统文脉的规律上使艺术精神得到不断的张扬,“神彩为上”与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相得益彰,人乎?画乎?读者自有心知。当我们欣赏品析某个人的作品时,总会要联想起作者的艺术经历,因为功力与阅历是中国画画家艺术生命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功力对从事中国画的人而言将永远都是一个票友,而没有一个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必然会影响作品的意韵表现,导致作品呈现为一种浮华与形式模仿的状态。
牟丕芳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这种专业教育使他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比较系统,我想这也是他艺术之路后续发展的基础,从本质上说,艺术的学习从始至终都是一种自学的过程,无论何门何派,老师只是帮助把门打开,而进门以后的事情就要靠自己来完成,他沉浸于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的笔墨追求,故而使他在不断的临摹中对传统的笔墨程式了然于胸。他倾心于古人造境时淡然的心态与“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胸怀,感受宋人小品的清逸,元人作品的雅致与雄浑,体悟四僧的逸气与散淡。正是因为有了如上这些磨刀式的功夫,才使得牟丕芳的作品中透露出强烈的传统精神,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窥到黄公望的雅致、王蒙的缜密、沈周的简约以及石涛石溪笔墨痕迹。中国画的学习讲究“取法乎上”,这一点他做到了,而且做得深入,这和导师龙瑞的点拨与张桐瑀老师的悉心关爱是分不开的。牟丕芳2009年入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学习两年,如果说他在鲁迅美术学院的学习是艺术之路真正开始的话,那么在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的学习就是他艺术之路上向更高层次的一个跳跃和转折,导师龙瑞提出了“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艺术主张,在学术上为后学者划出了一条明确而可行的轨迹,“正本清源”是指对传统的学习与继承,“贴近文脉”则有了更深刻的进一步含义,妙就妙在贴近两字,贴近不是一种复合的状态,而是在符合文化规律基础之上的一种发展,是融入了时代气息与精神的一种积极主导性的艺术活动。在这一点上,牟丕芳对导师龙瑞的教诲有着比较深刻的领会与理解,这与他鲁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他搞过美术教学,又长期在媒体做美术编辑,教师与媒体人的思维在他身上体现为从艺的严谨性,在细节与全局的把握上能做到心有成竹,有些人认为艺术是一种纯感性的活动,其实不然,感性只是激发创作欲望的因素之一,真正创作起来则是一种天人各半的理性的过程,这就显现出画家阅历对作品的影响力,因为不同的阅历会使作者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将不可避免的在作品中有所体现,而就艺术创作而言,严谨是一种学术上的要求,是对神彩与气韵的画外解读,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成功的作品不透露出学术的严谨,牟丕芳具备了这种严谨的要求,同时在他的骨子里凝聚着一种向上追求的精神。平时他的话并不多,但我想这种状态才是一个真正的画家,因为画家是用心与用手的行业并不是用嘴,我欣赏他的状态,平淡中蕴含着一股迟早要爆发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他的艺术发展空间更大,在艺术的长河中不是任意漂流,而是自己驾驭着绘画的航船,沉着扬帆!纵观牟丕芳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其绘画发展的源流脉络,无论是意境营造还是笔墨表现都已形成了个人的整体面貌,这是一种知识与能量不断积累的结果,沿着这个积累的不断延续,我想牟丕芳正在进行着继鲁迅美术学院和国家画院之后的一次新的跳跃,如果说前两次主要体现在艺术经历的跳跃,那么这次的跳跃将是一次艺术本体上的升华,正如他的名字所透露出的信息一样,丕业正待日芬芳,祝愿牟丕芳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越走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