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林
马春林:斋号“持悟居”。自幼受家舅肖群生影响学习水粉水彩。1979年考入燕京书画社从事美术工作42年。师从李小可先生,受教于王成喜、周之林、生存义,董寿平、白雪石、俞致贞、何镜函,赵准旺、宋涤等艺术家。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国画创研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彩墨艺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委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公益传播部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李小可艺术工作室画家,水墨家园书画院艺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美协会员,东城书画研究会会员,燕京书画社专职画家,作品曾多次获奖被国内外藏家及使馆收藏,并参加各种公益捐赠活动,举办个人展览及参加各种大型展览,出版杂志及个人画册等。
马春林〡参加荣宝斋李家山水三代展 2021
山水神韵 水墨情怀
一一 我的绘画之路
先生常讲:“态度决定命运,需要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水到才能渠成,持者得。”有幸得到先生赠予的斋号“持悟居”,借此勉励我对待艺术要持之以恒,要有一种悟道的精神。永不放弃,坚持探索,从自然中找灵感,画心中的山,心中的景......
40余年,有幸与众名家及作品近距离接触,学到了不少画里画外的知识,对名家真迹也略知一二。多年以来临画了大量的漓江,太行等作品,使我偏爱上了山水画,如何运用中国传统笔墨来表现山的雄浑与厚重,近现代丰碑人物唯李可染先生,并开创了李家山水一派。我追求梦想,渴望更深入的感悟画理画论。2014年我考入北京画院李小可山水画研修班进行系统的研习深造,跟随李小可先生及水墨家园团队,走向自然,身体力行到多地写生,锤炼笔墨,体悟大自然的山水神韵,在追随小可先生尽多年的求艺路上,老师内心世界的纯洁及对待艺术的严谨严肃认真和纯粹令我佩服,也使我更多的体会到了李家山水的博大精深和小可老师的人格魅力。学步问道,以学为进,是小可老先生教学的座右铭,近些年随李小可先生山水画工作室赴河北、山西、河南、江西、黔东南等地写生,体验不同地域人文,感受自然及文化的厚重底蕴。
从对景写生到对景创作,是李家山水的创作精髓。临古,是与先贤对话,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揣摩古人对待自然物象如何用笔墨符号来表达提炼概括。写生,则是与自然交心,从中寻找自我独特的笔墨语言,是时间与空间的再发现、再认识、再创作,从而达到全新的视觉效果,将自我对自然的认知与感悟通过笔墨的形式来表现。笔墨不是冰冷的,它有温度,它会把我们的情感与热情传递出去,感染别人。在写生创作中找到对象与自我之间的契合点,从而慢慢的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个过程非常艰辛,也很坎坷,不可能一蹴而就。
临帖是从中感受传统书法的线条之美,提按转折了然于胸,线条劲道贯穿于笔尖,把山石草木,用书法的线条精髓来表现。线的干湿浓淡,对映要表现的物像,达到有质感有活力,线是骨,水、墨、色是肉。传统的精髓,就是用笔墨线条概括提炼自然的物像,使广袤无垠的自然万物,浓缩到纸画上展现在画面里,有味道更耐看。对不同的地貌,用心观察,仔细思考。写生的好处有很多,首先视野开阔,对画面的取舍很宽泛,无论多么复杂的景物,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思考去再结构化,从新组合。若对物象的细节看不清楚或看不到,只凭意想,作品是经不起推敲的,也不生动,这就是写生与画照片本质的不同。山水更是如此,云、水总在变化中,精彩时刻,稍纵即逝,而照片只可能定格在某一瞬间。书法与绘画紧密相连,线条是从书法里锤炼的,掌握了楷、行、隶、篆的线性规律,把它应用到绘画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水墨家园里,永远遵循着、学步、问道、解惑的脉络向前走,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用笔墨传承和发扬李家山水的精神,弘扬中国文化传统艺术。
李可染先生的“实者慧”,小可老师的“求本归真”,“无一无二”,与“回到一”,无不体现了李家山水的做人做事之道。艺路无坦途,只有做到脚踏实地,在求艺的路上做一个踏踏实实的“苦学派”。用手中的笔把自然的感动表达出来,传递美好,使艺术服务于民根植于民,唤醒人民热爱艺术,把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这是我追求的目标,也是责任。
癸卯初春于“持悟居”
马春林
· 作品欣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