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作品 > 权威推荐 >> 文章内容

【岁末】翟永华 : 踏天磨刀割紫云

[日期:2022-01-09 21:02]   来源:  作者:杜鹃   阅读:68617







 · 踏天磨刀割紫云 · 


文 / 李雪晴


初识永华,我们俩都已届中年。我暗自惊诧,翟兄虽鬓染秋霜,但其双目炯炯,英气逼人。质朴谦逊的举止里,难掩其洋溢的真诚与才情。


自古人常有“白发如新”之慨,便是虽长相处而彼此生疏。我们却是一见如故。他常常谈起书法的韵趣玄妙,全然不顾我这个书法门外汉的理解力,动情处甚至言之汤汤,欲罢不能。我竟然深深为之动容,我知道,这是激情,是薄发,是挚爱,是蓬蓬勃勃、难以遏止的艺术原动力。




翟永华先生书法作品



我喜欢听故事,真实的故事,最好是对方本人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永华兄对我拉起了家常。和很多文艺人士的成长经历相仿,他对书法的热爱也出于幼时所受的熏陶。祖父是乡村有名的文化人,一手好字,让人啧啧称叹。适逢年关,祖父研墨运笔,为前来求字的乡亲父老撰写春联。尚不识字的永华帮爷爷拉纸。那时,他就感觉到红纸上的黑字真是了不得,个个都浸透着一种力量,一种韵味,一种美感。不久,年幼的他便拿起了笔,并在随后的几年里,成为一个乡、一个县的书法少年才俊。




翟永华先生书法作品



故事开头,并没有显示出多少出奇之处。甚至,其后永华青少年时,刻苦用功,同时拜师县里最有声望的名家,这些都在情理之中。


古今成才事情,大抵可用“踢过八年脚面,熬过十载干灯”的模式来套,那时的永华兄也是如此——他回忆说,一周至少两大捆报纸,两大瓶墨汁。所谓“墨池笔丘”,笔墨纸砚,成了一个平民子弟衣食之外的主要开销。年少的他,孜孜以求,沉浸其中,多少生活的艰难困苦几乎全然不觉。家在黄河边,年少的他不仅要学习,要练书法,更要为家庭担一份责任。他常常起早贪黑,为家喂猪放羊,到黄河边割草。汪汪洋洋的黄河无语东流,莽莽苍苍的大地平坦如砥,天高云淡,鸿雁长鸣。兴之所至,少年一扔镰刀,用芦棒,用手指,最后是用整个手掌,横竖撇捺,弯折勾挑,在黄河滩的胶泥地里尽情地挥洒。那一个个阴刻般留在黄河滩胶泥上的字,此时仿佛都有了鲜活的生命,在跳荡,在奔跑,在飞翔……天、地、人、河,字成了人与自然心心相映的见证。我感叹:这一刻真美,这是一幅画,一幅心灵抒情的画,一幅以书法来告白的“人与自然”。


故事里,最让我动容的,居然还是情。年届不惑时,永华面临了人生的“艰难时刻”,但他却时时有着外出学习深造的冲动。贤惠的妻子看在眼里,虽然家里并不宽裕,但她还是悄悄地为他准备好了不菲的学费和盘缠。他很感动,决心远游求学,到千里外的杭州中国美院学习。临行前一幕让人终生难忘——早晨五点的火车,鬓发斑白的老母亲三点下厨,烙了多张葱花大饼;父亲也早早起床,为他打点好行装。在母亲远望的目光里,父亲一直将他送到火车站,又一直送他上火车……母爱如河,父爱如山,远行的永华乘坐在长风如嘶的列车上,泪流满面。


在中国美院,他成了99年级的佼佼者。由于天赋,由于勤奋,由于高师的指点,他屡获大奖,多次参展,初得薪酬,一切竟是那样的水到渠成,波澜不惊。面对蜂拥而来的众多荣誉,永华不骄不躁,沉静自持。他回忆说,这都是因为心中对家乡、对师长、对父母的深沉的爱。寸草难报三春晖,人怎会因一点点的成绩而沾沾自喜?


走出美院,永华书法艺术之路从此走得更快。




翟永华先生书法作品


他告诉我,聊以自慰的是:30年来,他遍访了当代众多的书法高手,大家不下50余人:启功、欧阳中石、沈鹏、王镛、张海、刘艺、魏启后、张荣庆、王冬龄……他们虽名声遐迩,但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永华说,那时就是抱着一种学习求教的心态,带份薄礼,上门谒见。有的有引荐书信,有的干脆就是“直接找”。就是一次在拜谒沈鹏老先生的时候,老人在看了他的“魏晋式楷书”作品后,说了八个字:“有特点,可以写下去”。就是这短短的八个字,给了他莫大鼓舞,他也凭此屡获国家重量级的大奖。同大师们见面,更多是一种“接气”,人只有感受大师的气度,才能为自己增强信心,确立目标,同时也可为自己的艺术成长探寻出一条可行之路。


永华的“魏晋式楷书”,似隶似楷,非隶非楷,可谓是独辟蹊径,自成一体。专家们一直称赞其书写笔致不激不厉,娴静温婉;节字点画沉实,自然安稳,舒朗宽绰。起伏安闲,顿挫有致,浑厚凝重而不失清新明丽,方正严谨而不失圆融洒脱。但我更喜欢他的行草和魏碑,如果说“魏晋式楷书”是其谨慎矜持的言行外在,那么行草则是其潇洒大度的心灵世界——行云流水,腾蛟起凤;苦心孤诣,探骊得珠;扪隙发罅,涉笔成趣。似哀梨并剪,若瘦土韧竹。时字夹风霜,隐忍不发;忽烂若披锦,斐然成章。尤其是魏碑,给我的印象是:错彩镂金,方显刀笔老手;掇菁撷华,不蹈他人旧辙。起承转合,时时现劲骨丰肌;探本求源,处处有吉光片羽。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永华的目光很深沉,因为他的目光很远大。他说,他要在两年内完成两百幅作品,以求温故知新、再辟新境——其中一百幅是名帖临摹,一百幅是个人创作。言者淡淡,闻者叹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谚语,一句连孩童都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此时却显得意蕴深沉,令人回味——只有下得“踏破铁鞋”的功夫,才能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我忽然觉得,永华像位游方的僧人——别人叫他“苦行僧”,但他却不以为苦,而是在行走的路上兴致盎然,激情满怀。我还觉得,永华更像是一位穿着铁鞋的远行僧人,有信仰,有毅力,有追求。


我期盼,这样一位“穿着铁鞋的僧人”,有一天能到达其追求的艺术乐土,在艺术的天地里大快朵颐,甚至“踏天磨刀割紫云”。











翟永华先生书法作品







艺术家翟永华简介

翟永华1962年生于山东省东明县。先后研修于中国美院、中国书法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菏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菏泽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菏泽市政协委员,菏泽书法研究会副会长,菏泽新闻书画院副院长,菏泽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书法作品先后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六、七、八届全国展等二十余次国家级重大书法展览。


笔者李雪晴简介

李雪晴,男,山东鄄城人,菏泽市政协委员,现供职于菏泽日报社。名字非常诗意的大块头男人,血性、耿直、疾恶如仇的性格造就了其诗文的犀利,深沉的思索打造出独特的文风。著有《寻找那棵树》,《前方梅林》等。他的作品《我的鲁西平原》,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大块头男人的深情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