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评论 >> 文章内容

陈华:心铸山魂 传承新时代太行精神

[日期:2022-01-03 12:09]   来源:  作者:王建飞   阅读:33467

陈 华

字夕白,号天龙,1952年生于山东省潍坊市,潍县名门陈氏世家后裔。潍坊市博物馆副研究员,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委会委员,山东省美协会员,潍坊市美协顾问,潍坊北海书画院副院长。

作品深得各界珍爱,其应邀在深圳、澳门等地举办个展或联展。

作品《黄山雄风》《三月桃花分外香》等多幅作品被中南海收藏,《云卷千峰集》为六米长卷,由人民大会堂收藏。

亦有数十幅作品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其履历亦被《当代书画篆刻大辞典》《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新中国美术家大典》等收录,中国西苑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陈华画集》《陈华精选集》等。

手机旋转90°欣赏

山水长卷《心铸山魂》局部6500x145cm

手机归位精彩继续

创作随笔

心铸山魂

传承新时代太行精神

文/陈华

近年来很多画家以太行山为写生基地,太行山纵贯中华大地八百余里,重岩叠嶂、林泉掩映、气势磅礴,素有“太行天下脊”的美誉,代表着北方山水独特的雄浑魅力。

我正是被太行山的浑朴、雄奇、险峻、劲峭所深深吸引,遂直面太行,体味物象,将万趣融神思,气韵融笔端,观天地之大道,研艺术之至理。

自习画以来,写生是我的必修课。每年有半年住在山里,太行的春夏秋冬给我不同的感受,激发新的创作灵感。我的“太行情结”渐次生发。

太行山写生

在山里写生可谓尝尽人间百味。印象最深的一次写生是1978年潍坊群众艺术馆(今潍坊市文化馆)组织的山水画写生,周晓光老师带队,一共六位同志参加。写生长达三个月,从潍坊出发,由西向东到崂山结束。

那个年代交通不方便,偶尔坐拖拉机、牛车,大多是徒步。登蒙山之前,在蒙山招待所准备了干粮和一瓶韭花酱。到了山上,我们一起住在了一座小庙里。晚上没有灯可以画画,人早早睡下,清晨一见亮就外出写生。庙里自然也没有床,我们用木枝和干草搭建了临时可以坐下的地方,六个人靠墙坐睡。

军用水壶是必备的,因为凉水可以喝也可以画画用。干粮根本不够吃,每天只吃一顿饭,经常画着画着,肚子就开始唱了。过了“十一”,山里渐冷。一日,准备下山返航之时,我突然大汗淋漓,头晕目眩,一步也走不动了。

画友们轮流背着我走,好不容易在村里找到个小卖部,却也唯有半斤花生糖。画友们赶紧全买下给我吃。几块下肚,我才发现糖里都是小虫子。原来,过期好久了。放在现在肯定是吃不下去的,然而那个年代,那些生了虫的花生糖却救了我。

太行山写生

融入太行,画出太行,很多事记忆犹新。2017年5月13日清早,我同洪春等学友一起往太行山桃花谷出发。为了减轻行囊分量,只背画材和必需品,提神的茶水也只能背半杯。画友们对我很照顾,帮我分担了墨汁、马扎等物料,一路高歌前行。

看着大山的美景,我越走越兴奋,不觉竟与画友们走散了。既来之,则安之。我就用喝剩的小半杯红茶水稀释调色盘里干了的颜料,当即画了起来。一画就是四个半小时,全然忘却艳阳高照。

天气很热,我口干舌燥几次想把茶水喝掉,最终还是忍住坚持把画完成。往日的“惜墨如金”变为了“清茶自珍”。那日完成的写生小品也被我珍藏起来。每次看到它,人就被带回那个有味道的山里。

2020年,我去了三次太行山,12月20日是第三次。那个冬天是多年来少有的寒冬。我目的非常明确——创作一幅60米长、1.5米宽的太行山春夏秋冬长卷。

与画友五人冒着风雪艰难入山,此时山里已是零下20多度,客栈早已没有其他客人。主人对我们很热情,准备了电热毯、木柴和炉子。头两天房子全冻透了,水管破裂,晚上冻得实在睡不着。早上出门发现瀑布早已变成冰川了,壮观得让人敬畏。

写生十余天,我们领略了太行的冰天雪地,直到把客栈里屯得小山一样的木柴垛全都烧尽,才恋恋不舍离开。身体虽苦心里乐,为了创作一切都值得。黄永玉先生有句话,大概意思是一个人不受罪,不面临死亡,成不了画家。对此,我感同身受。

太行写生十余载,对它的情感愈来愈深。巍山雄姿,岩峦叠起,每每身临其中,内心都会被山水之浑厚苍茫深深打动。在那里,人可以随心开壑、着意写心。近年来,我在艺术创作上追求本乎自然的美感,希望作品在“离形得似”中趋近“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层面,“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笔墨意象的超然玄远,以期达到“至大、至刚、至中、至正”的境界。

太行山写生

名家解读

胸中富丘壑 腕底有鬼神

文/孙敬明

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烟台大学兼职教授 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博物馆特聘研究员,潍坊市博物馆资深研究员。

今日人文昌明,潍上书画,蔚为鸿业,扬前代之风流,创佳妙于方来。欣见翰墨丹青,高手如林,而能传承山水画业者,亦多得其人,可称数者,山水画家陈华便是其中一位。

陈华对艺术的追求,可谓如醉似痴,数十年如一日,不计寒暑,不舍昼夜。艺术的根本来源于现实,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宗旨则在于突出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关于此种境界与要求,不惟对于治传统学问,对于从事山水画艺术创作而言则尤为重要。陈华遵循传统的法度要求,少年坚持野外写生,壮年则得游历天下名山大川,江河湖海,逐流溯源,千古名胜,拈来画笔。并且注重各地风光景物的四时变化,以不同节令而参访游观,自能得其万般灵妙。

观陈华于骨法用笔,有其独到之处,其所作嶙峋峭拔、群峰崔嵬之山,笔下勒线饶有宋人马远的韵致;而于绵延无尽之丘山,挥毫落墨则极似李营丘之宗法。古人讲究的若干皴法,其运用则在于综合与变化,即交替使用,相映生辉。还讲求浓淡干湿、沉雄老辣与清新典雅,如何用至化境,则在于艺术家的综合修养,其不惟笔墨一事。作画容易,成画家难,而画家自成面目,独创出自己的笔墨语言,或谓之独特的艺术个性则就更为艰难。而陈华所追求的则正在于逐渐培养创造出具有个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陈华有极强的色彩感触,读其画作既不是满纸敷彩的青绿,亦非素墨点染,而是以有限色元素协调面与线的关系,达到一种典雅逸致的完美境界。

陈华不仅画路宽阔,而且谋篇布局极具气势,所作巨幅横过十数米,纵则近两米。凡此鸿篇巨制如不具备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充沛的艺术创造力是很难以奏效的。观其巨制群峰峥嵘,直入云霄,松柏蓊郁,绵延天外。近见飞瀑出岩壁而直下深潭,远望峰岫隐流云则旷视无涯。青黛赭朱,翠微烟霞,满篇盈溢,神韵飞动。古人论画,格调高古者,谓之有“烟霞之气”,而此“烟霞”之谓,即俗间所谓神仙气象。读此画作,仿佛置身世外,离梦超尘,使人心灵净化,渐入“无我”之境。

陈华用墨,得其水、力与速度之众妙,取其润者自能酣畅淋漓,或浸润如玉肌冰莹。得乎焦者,则是浓墨枯笔、雄风挥落,自有刀斧皴法之致。一幅之中焦、润相映,硬者如铁石,而润则似水绵,经由距离参差之比,故济生出无限夸张之美感。

陈华之佳作,堪当潍上千百年书画艺术联绵传延、积淀发展和创新自树之典型,诚乃“潍县画派”之翘楚。

太行山写生

现代语境中的山水想象

文/徐恩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评委,著名美术评论家。

阅读山水画家陈华的作品,最强烈的印象是画家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悉心领悟与实践,以及对自我艺术的不断超越——变自然的山水为心中的山水,使诗意情调更为浓烈,思理醇厚而达观,技法娴熟而丰富多变,笔墨也更为清澄纯净,使其画面意象之间始终有一种空灵飘逸之充盈弥散。特别是其山水画融汇了传统的人文情怀和山水情致,创造了想象空间,注意审美意象的营造和写意风神的转换,使作品获得独特的美学气象,标志着画家艺术风格的成熟与老到。

显然,陈华山水作品在整体上之所以达到较高的情境与情致,且具有相当的美学意蕴,在于他所确定的审美目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空灵含蓄与由此生发的格调、韵致;其作品因而具有深意而难以言诠与破解,留给我们的则是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和二度想象与思维延伸的空间。

譬如其作品《万山红遍》《涵蕴万象》《岩壑瑞雪》《云山沐春》等,都印证了上述美学思想,得以在写景状物、抒情达意、审美想象、诗性思维等方面表现出个性特色。陈华从现实的自然山水中,选取并筛选和加工提取艺术意象,通过感性生动的生命意象,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诗性智慧和艺术想象;显然,画家善于发散思维与想象,将现实感的想象触角向传统延伸,用以体现山水画传统的延续性和深层的文化功能。

自然韵致与生命情调开启了陈华的神思和悟性,也滋润了画家作品的结构与笔墨。愈至晚近,陈华的作品愈益显示出主体想象的空灵与谲奇,审美体验更为精微和灵动,更富有人文情怀和诗意情趣,尤其是审美传达的艺术形式和技法更为娴熟与精湛。

陈华自幼得乡贤徐培基、郭味蕖、于希宁、陈寿荣、郭子宣先生诸丹青巨匠之霑溉,心摹手追,寻根问道。因此,在陈华山水作品面前,我们观赏的不仅是自然山水,更是山水作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诗情与哲思。他对于山水艺术精神的守望,使他的作品得以延伸到更高的审美境界;他不断超越自我,他的艺术亦因此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

我们可以如此评价陈华作品,是艺术心灵的惊鸿一瞥,是寻求艺术本质精神的永恒审美印象。因为,他不倦地追寻着历史和现实的诗意与美感、梦想与渴望。

画都沙龙“心铸山魂——陈华山水品鉴会”现场

陈华在画都沙龙“心铸山魂——陈华山水品鉴会”

画都沙龙

山之魂 水之魄

刘燕 整理

日前,画都沙龙活动在潍坊日报社记者驿站启动,首期“心铸山魂——陈华山水品鉴会”上,嘉宾们围绕陈华其人其画其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潍坊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齐鲁滨、陈岗担任主讲嘉宾。潍坊书画界、收藏界文化名家王居明、周赤舟、韩子夫、曹红军、陈乃磊、郭强、赵笃珍、张维平、张子刚、孟永胜、徐鲁白、段孝敏、李国强、赵伟东、于伟建、戴曰礼、戴哈安、王永一、杨洪春、李乃祥等参加了品鉴会。

丁汉邦:潍坊市技师学院院长

德艺双馨 热心公益

潍坊是一个文化重镇,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中国顶尖的艺术文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书画展更绵延不断,这些都是中国画都最好的艺术成就。我们有大批潍坊籍画家遍布全国各地,潍坊本土也有大批艺术家在辛勤耕耘。

在本地艺术家中,陈华是极具代表性的。他基本功扎实,传统艺术底蕴深厚,并能在不同的年代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艺术的升华。陈华善于画大画,一幅山水画挂二三十年都不过时,大气磅礴,笔墨苍劲。他的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在用墨、用笔、用色上,既有守正传承,又有大胆创新,还充满了时代气息,雅俗共赏。

陈华每年坚持去太行山写生,领略太行的春夏秋冬,不断向大自然学习、汲取艺术营养,提升绘画水平。陈华为人友善、心地善良,热心公益,德艺双馨,这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情怀,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潍坊艺术家的正能量,受到大家的尊敬。

王居明: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潍坊市美协主席

心胸如画 一片光明

“艺术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近年来,陈华多次深入太行山,十日一山,五日一水,朝夕流连,镇日晤对。揽天地之精魄,察山川之灵脉,与古人为徒,以自然为师,勇猛精进,令人尊仰。

陈华心铸山魂,善于画大画,其艺术水平、艺术价值有目共睹。陈华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画如此大气的画,与他个人的品格密不可分。陈华为人谦虚,每谈起其他画家都会讲出许多优点以及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他认为每名画家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闪光点,他始终抱着谦虚、学习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让他的艺术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陈华是艺术家们学习的榜样,虽然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他不断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陈华在创作上兢兢业业,深冬时节,深入太行山写生,大雪封山,他躲在深山小屋里,把农家中的“木头山”烧完取暖,只为画好心中的大山。

这些年来,陈华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艺术,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就,还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画作也具有正能量。陈华虽然经历了各种磨难,但从来没有抱怨过,他内心充满了阳光,在阳光下成长起来的画家更具有艺术气息。

周赤舟:潍坊市美协顾问、油画家

不拘一格 打破传统

陈华笔下的山水巍山雄姿,层峦叠嶂,每每欣赏都给人扑面而来的感觉,笔墨之间洋溢着苍茫雄浑之气。通过他的画就能看出这是一位心胸豁达,善于包容,做大事,行大道的艺术家。落笔处随心开壑、着意写心,追求天地往来的大境界、大气象,从而折射出精神气度与胸襟之美。

陈华历经60年的艺术磨炼,不拘一格,打破传统,走出了属于自己既有传统又有创新的格局。他走遍祖国东西南北之山川,将万物收入笔下,神韵飞动,让人身临其境。细细琢磨,陈华的山水画既有满纸敷彩的青绿,也有素墨点染,两种元素和谐共存,达到一种典雅逸致的完美境界。

陈华不仅有丹青精神,为人也十分低调谦虚,圈内好友众多。他善于学习,特别是面对别人对自己的点评时,都积极吸取,仔细揣摩,用于日常创作之中,这也是他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这种精神也鼓舞着潍坊的各位艺术家,为潍坊文化尽力,为中国画都、金石之都两块艺术丰碑添砖加瓦。

齐鲁滨:潍坊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学者、艺术评论家

入老出新 纯臻老辣

陈华美术馆在十笏园文化街区于希宁美术馆和潍坊市美术馆附近。前段时间,受邀前往,真是窗明几净,纸墨笔砚皆精良,满目琳琅,环壁生辉。佳作目不暇接,腕底入古出新,令人刮目相看。

潍坊是中国画都,艺术人才辈出,文脉延绵不断,而陈华是老潍县世家陈氏后裔,从小生活在书画之乡,对中国山水艺术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认知,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积数十年功到垂成,早已成为蜚声内外、受人尊敬、造诣深厚的画坛名家。作为活跃在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生活中并有着巨大影响或不凡业绩的标杆性艺术家而言,称他为画都潍坊的“文化英雄”也恰如其分,实至名归。

陈华凭借数十年的绘画功底,兢兢业业,纳黄山、太行等名山大川皆入妙笔,或崇山峻秀,或草木峥嵘,或云蒸霞蔚,或飞流激湍,一幅幅水墨画卷鬼斧神工,得天地之灵气,揽山川之醇厚,写时代之华章,形成独特的艺术格局与艺术气象。近年尤其屡赴巍巍太行写生,形成独特的“太行”山水艺术风格,其作品既得北方之苍凉,亦有南方的温润,艺术表现更趋纯臻老辣,更得到社会各界的如潮好评与业内同道的击节喝彩。

陈岗:潍坊电视台高级记者、作家、文化学者

以文化自信 开画都新境

潍坊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这也增强了书画爱好者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是要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的。深入挖掘我们的文化资源,并一代代传下去。现在,潍坊的文化优势越来越凸显,特别是连续多年举办中国画节、陈介祺金石文化周等重量级的文化活动,让潍坊在全国的文化地位越来越高。

我接触陈华的山水画最早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他那时和已故山水画家谭新湖先生经常到我北下河老宅拜访我父亲。我那时的床头上就挂着一幅陈华的山水画。

多年来,陈华先生把潍坊的城市文化融入到笔墨中,用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形象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陈华先生的山水画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都深深地植入了文化元素,这也充分说明了潍坊文化对他的影响,体现了他对文化的追求和自信。他将这种文化自信通过皴擦点染,折射出种种正能量,给人健康向上的感觉。二是陈华先生的山水画充满了生活气息。一山、一水、一所小房子、一个小牧童,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礼赞。古人云“山水可游可观可居”,在陈华先生的山水画里都有很好的体现。三是陈华先生的山水画充满着时代气息。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陈华先生在创作中,将时代气息融入到自然景观中,抒发心中意象,创作出一幅幅高水平的山水画,很值得大家学习。

韩子富:潍坊对外书画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展现不同的山水风貌

陈华是老潍县名门陈氏世家后裔,受家族熏陶及乡贤先辈之影响,使得陈华在绘画方面有着不凡的才华和灵性。陈华从小学画,60年来笔耕不辍。中国画讲究笔墨功夫,挥毫泼墨,皴擦点染。看陈华的山水画,从中体会到他深厚的传统功力。

他在传承绘画技艺的同时也注重求新求变。陈华是潍坊画家中较早去黄山写生的,那时候他的生活很艰苦,家境也不宽裕,但依然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去写生。他的画作展现给人们不同的山水风貌,这也给潍坊的山水画派竖起了一面旗帜。

陈华不仅艺术造诣高,还非常注重艺术培训教育。他的子女从事艺术培训工作,每年培育几百乃至上千孩子,为明天储备人才,这是对中国画都最大的贡献。只有后继有人,中国画都的牌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谭国华:潍坊市美协副主席、秘书长

在传统中力求创新

陈华从老潍县深厚的文脉中汲取书画创作的学养,受益无穷。他数十年如一日,饱学笔墨,苦练技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秘诀,渐渐地形成了自己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风格。

近年来,陈华多次到太行山写生,在写生中不断研学画理,知行合一,日益精进,独创自己的笔墨语言,成为当今潍坊山水画坛的一面旗帜。陈华的大境界、大气象精神,始终影响着我。品读陈华的作品,如同体验一场酣畅淋漓、精神饱满的心灵旅行。

多年来,陈华始终有着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完善的艺术体系,从一个点入,不断探索向外延伸。在潍坊,画太行山的画家有很多,但是陈华的作品却能以黄山的结构对比、画面冲击不断组合发展。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通过他的笔墨熠熠生辉,和谐共生,让人不禁赞叹他的胆识和才气。

云卷千峰集 人民大会堂收藏

(编辑:冯淑杰,来源:中国画都事·画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