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美术资讯 >> 文章内容

田野双年展(自贡)|探寻艺术介入乡村的新可能

[日期:2021-03-19 11:51]   来源:  作者:王建飞   阅读:31404

『2021年3月14日,是中国农历传统民间节日“龙抬头”的二月二,这一天的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乐德镇天宫庙村可谓万人空巷,而带来这一盛况氛围的不仅是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更重要的契机则缘于“红土地·2021第二届田野双年展(自贡)——‘魅力盐都·安逸灯城’2021春季文旅系列活动”的启幕。』

▲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设计多样环节契合“红土地”主题

本届田野双年展开幕现场盛况空前,以“人山人海”来形容并不为过。而开幕式中丰富多样的环节设计,更显得与本届田野双年展的“红土地”主题相得益彰。

比如参展艺术家们将带有红土地的手印按在已签名的证书上并赠予主办方,这代表了艺术家对于主办方组织者的感谢,让艺术家能够有幸参与这样一次驻地创作活动和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生活体验。当地村民用簸箕装满五谷杂粮赠予艺术家,而这代表了村民对于艺术家的感激之情,感谢艺术家为这片红土地带来的这些极具创意公共艺术作品。

▲ 开幕式现场舞龙表演

开幕式前,具有当地特色的舞龙表演引得村民们的阵阵掌声;而开幕式后别具一格的点彩烟、挂福袋祈福环节也令人啧啧称赞;另外,非遗文创专区还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供游客们购买和体验……

▲ 点彩烟标记作品点位

▲ 开幕式现场村民在树上系福袋

以当代艺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

本届田野双年展由一山、贾方舟担任总策展人,在主题上聚焦农耕文化,这种源自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对天人合一的崇拜,通过深化当代艺术家对于中国文化根性的挖掘和探索,活化对农耕文明的文化原型和历史记忆的追溯和认知。用新的当代艺术语境去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还原与重构农耕文化生态的谱系,这次邀请和征集作品亦是从“土地敬畏”“耕作方式”“丰收喜悦”三个具体方向选择。

▲ 展览现场:村民在邱光平作品前拍照

▲ 展览现场:村民在杜洋作品前

▲ 展览现场:艺术家主玛于江与艺术家赵瑞、赵彦青及村民合影

此次田野双年展以“红土地”为主题,采用“征集+邀请”的方式集合了国内17位优秀的艺术家,特邀艺术家有傅中望、焦兴涛、邓乐、李占洋,入围艺术家有杜洋、段秀森、谷德昊、胡尹萍、邱光平、任宏伟、文豪、杨礼杰、主玛于江/罗宇杰、赵瑞、赵彦青、赵煜亚。他们在荣县红色土地上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驻地创作,呈现了16件具有农耕文化特质并加以当代语言转化的装置雕塑作品,与红土地相映成趣,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在此“打卡”拍照。

▲ 开幕式现场:焦兴涛在自己的作品前为村里的孩子拍照

▲ 嘉宾在傅中望作品前合影

▲ 艺术家邓乐与一山、贾方舟在自己作品前合影

|开幕式嘉宾致辞|

▲ 总策展人一山开幕式发言

在开幕式上,总策展人一山深情地说到:“第二届田野双年展最大的特点是艺术家驻地创作、在地创作、与农民一起创作,正因为这样的亮点把农耕文化与当代的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了一个最佳的路径,田野艺术深系中国,是中国化的大地艺术。我大胆地预测,大地艺术发生于北美,发展于日本,不久的将来将盛行于中国。而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是由中国的乡村振兴政策所决定,是由艺术家的社会情怀所决定。”

▲ 总策展人贾方舟开幕式发言

总策展人贾方舟认为:“相较于第一届田野双年展而言,本届的参展作品呈现出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我将其称作为 ‘乡土波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以罗中立为代表的 ‘乡土绘画’,90年代曾出现过以王广义为代表的 ‘政治波普’,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 ‘乡土波普’。我们的目标是让最优秀的当代艺术走进田野,走进农村,走进每一个村民的心里。”

▲ 特邀艺术家、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傅中望开幕式发言

特邀艺术家傅中望谈到:“我看到乡亲们把他们各种各样的农具拿出来,把我的楔子嵌进象征农耕文化的农具中,我的作品名字就叫《2021楔子在自贡》。别看这是个小楔子,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家具,特别是农业生产工具当中,被广泛地使用。农民兄弟对这个楔子非常熟悉,他们知道楔子的作用和功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在乡村建设中,农民更好地面对大地去耕作,楔子还会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 特邀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开幕式发言

特邀艺术家焦兴涛在致辞中说:“感谢总策展人一山先生和贾方舟先生的精心策划,把这样一个发生在田野上的双年展做得有声有色,变成了艺术家和乡亲们的节日,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感受。作为参加过第一届田野双年展的艺术家,能够再次参加第二届田野双年展,我非常荣幸。在国家提倡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乡村不断地传来好的政策,为我们的发展传来各种利好的消息,所以我的作品名字叫作《传来的都是好消息!》。在最近乡村建设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扩散我们相互之间对乡村和城市的理解,而乡村艺术就是面对中国最本质的部分。”

▲ 村民在李占洋作品前拍照

▲ 开幕式现场颁发证书环节

开幕式现场,总策展人一山和贾方舟共同为本次入围的艺术家们颁发参展证书,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和主办方代表自贡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邹勇、荣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代少书、荣县政协副主席秦开亮为特邀艺术家们颁发了参展证书。

▲ 组委会定制作品《向天歌》艺术家任宏伟监制

本届田野双年展系列文旅活动由自贡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荣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荣县乐德镇人民政府、北京达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荣县大佛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承办,四川雕塑学会、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中青城投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系列文旅活动的举办,充分发挥了荣县乐德红土地的地域文旅资源优势,传承、发展和提升了农耕文明,培育了乡村文化土壤,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焕发了农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发展贡献了新的能量。

▲ 学术研讨会现场

▲ 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3月15日上午,田野双年展相关的研讨会随即举办,双年展总策展人一山、人贾方舟,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北京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北京设计学会艺术乡村设计专委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艺乡建艺术振兴乡村研究中心主任陈炯,蓝顶美术馆馆长金延以及数位参展艺术家等嘉宾,以“艺术介入乡村的N种可能”为主题开展了深入的学术研讨。

|16件参展作品|

《2021楔子在自贡》

傅中望

农耕器具中的楔子

A:"器非田不作,田非器不成",这句古语道出了农业与农具的密切关系,农具在中华农耕文明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维糸农耕器具结构稳定、持续耐久使用的关键构件"楔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B:在传统土木造物中,楔子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农耕器具中,楔子将纵向的楔入力转化为横向的膨胀力,这种力学性能起到了加强、紧固、连接的作用,锄头、犁耙、水车、风车等器具无不使用楔子。

C:将结构功能性的楔子,从农耕器具中抽离出来,强化其视觉特征,使之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象征。在年复一年、春耕春播、秋收冬藏的劳作中感受楔子的力量。

《传来的好消息!》

焦兴涛

钢 藤 音响 互动装置

高3米,宽2米,长4米

电杆上、房舍顶操场边的高音喇叭是乡村随处可见的景观,也是国家政府重要文件精神传达和社会信息分发的集散地。沧海几经变迁,他已成为时光故事里的历史遗存,但对其深刻的记忆依然存活于今时日常的缝隙之中。田园将芜,耳边还乡,世界一动不动的滚滚向前。用藤条编织的喇叭造型,中间相连,一头可坐,观众可以坐在里面倾听专门录制的音频,感受田野时光。

《红彤彤的朝天椒》

李占洋

2021

钢材 水泥 矿物色粉

朝天椒是自贡地区当地的经济作物,是农民最广泛的农产品和经济来源。每当油菜花盛开,红土地上显出靓丽的色彩,红红的朝天椒遍满大地,更掭加一道火辣的风景。火辣,正如当地人的性格,热情,好客,奔放。我们通过对朝天椒直观的艺术表现方式,把它放大三米。直观的方式使老百姓对朝天椒水泥雕塑会产生一种欣喜的感情,使他们为家乡的特产骄傲,这种骄傲被放大被做成户外雕塑永久陈列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符号。这样通过对一株植物的塑造,产生了人文和地域交织共鸣的情感符号。

朝天椒水泥雕塑和田里的辣椒融为一体,成为当地作为辣椒基地的标志。辣椒雕塑不单单是一个标志雕塑,同时还有互动功能,当春暖花开,游人到此,小朋友可把水泥雕塑辣椒叶当做滑滑梯,在雕塑辣椒下嬉戏,让孩子体验大自然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可互动的装置艺术。

《一万年前的红岩坡》

邓乐

2021

科顿钢 红岩

地图上这个地名叫“红岩坡”但红岩坡只剩下几块碎石,时间把有楞有角的岩石变成了红土。艺术家用耐候钢复原红土地一万年的前世。可能再过一万年雕塑与红岩坡一样会变成红土,成为乐徳红土地的后世。雕塑的铁氧化后会使土壤变得更红。艺术家终坚持公共艺术在地性创作,融于本土的人文与历史时空之中,所以二度现场考察完成了作品的构思。

《红土地美术馆》

邱光平 2021

红土 乡愁 美术馆 传统工艺 取景框 打卡地

红土 夹板 夯土棒 镜面玻璃 油画画框 防水胶

红土的颜色像极了西方美术馆的展墙颜色,用农村传统建房的夯土工艺做三面红墙,墙上分别开了一到两个取景框,内壁贴上镜面玻璃(反射天空或地面),再装上油画画框,看起来就好像是墙上挂了一幅风景油画。观众站在墙的前面拍照留影,也可以在墙的后面的框里拍照,形成画中的人物,作品与观众发生互动关系,三面墙在山丘之上形成围合之势,必然迎来观众打卡留念。“红土地美术馆”借三面墙来抛砖引玉,其最大意义在于艺术家对这片土地给予了深切的期盼,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有更多的艺术创作者参与进来,让红土地真正能够生长出一股文化艺术的新生力量,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带动老百姓的生活向前发展。

《辣道》

赵瑞

2021 

农事 竹编簸箕 辣椒粉末

乐德镇盛产辣椒,也是当地主要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作品选取辣椒的不同形态和不同色泽,采用肌理创作语言表达,呈现出与红土地浑然一体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红土地”之下的“田野”魅力。

《四季·风》 

杨礼杰

2021

农用鼓风车 钢材

以农用鼓风车形成一环立于红土地之上,鼓风车乃农业必备之物,有风借风,无风鼓风,意为风调雨顺。同时春去秋来,四季更替,在时间的流逝之中,农具的某些变化意味着农业和农村社会的变化与改变。

《犁》

段秀森

2021

钢材,木板

950×250×400cm

以中国传统农村沿用几千年的经典曲辕犁造型为元素,结合奋力耕作的牛的形态,是最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视觉符号,以现代的造型方式呈现自贡红土地绵延千年的乡村图景。

《丰收的喜悦》

赵彦青

2021 

水泥 草泥灰 太阳能电灯 钢材 丙烯 

环保慢慢成为社会发展的钢需,践行绿色生活,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我们共同的新目标!“南瓜”、“毛毛虫”“鸟”以及“人”是敌对和共生的关系,几个形象结合在一起,既对立又和谐!人是生物链中的王者,应该尊重自然的法则,而不能强行利用手中的霸权去破坏生物链,保护好生物链,就是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南瓜”的门和窗是毛毛虫咬出来的洞,预示着和谐生态环境的回归!作品内部空间设定为具有功能属性的现实感“小卖部”,而现实空间“小卖部”的主宰就是人,人收获的食物所换取的金钱,也是大自然生物链的最好馈赠!作品内部空间的墙面用草泥灰做处理,把人带入工业化之前的视觉体验,勾起了人们对儿时农村生活的回忆!“小卖部”概念的植入,既增加了作品的互动性和功能性,也拉近了艺术与观众的距离!

《大地的孩子》

赵煜亚 

2021 

行为 钢铁 漆 红土 影像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物种,以及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诞生的每一种文明,都是大地母亲的孩子!大地用她的资源滋养我们,我们用文明艺术回馈大地,热爱大地,保护大地。艺术成为连接人与大地的地缘与血缘纽带,延续着这种共生共荣的“血脉”关系。

《日当午》

任宏伟

2021 

锄头 刚才 一部分锄头与当地农民以旧换新

我用锄头焊成三个太阳“光圈”,造型像个“收割机”。农村正在向新农村迈进,勤劳的汗水与高效的收获。让我想起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句,锄禾日当午…

《动态种子计划——放心生长》

主玛于江 罗宇杰

2001年

自然风力助动 环保地螺丝 旋转金属轴承 民间竹编工艺综合造型

通过动态装置的艺术方法,使得一粒随风萌动生生欲发、欲长的种子,置身于放心生长的生物环境中。此动态装置以种子为生命象征,顺应油菜梯田里气流风向与机械动力学原理的有机结合;在竹编工艺和科学设计的动态交互中,用风动心动的视觉形态,揭示出改善生态环境,将生命放置于生生不息、放心生长的当代社会的美好诉求和艺术理念之中。

《丰》

文豪

2021 

木条 4×4×5m

用木条搭建一个圆形“粮仓”,寓意五谷丰登。

大地、农田、建筑、人居 是“谷仓”形成的语境,搭建后有建筑(谷仓,麦垛)意味的雕塑貌似抽取建筑中的灵魂(骨架)部分,具有视觉审美的功能,律动,通透而有次序感。

《宙鸣》

杜洋

2021 竹 钢 灯绒布 丙烯彩绘

“传说在我们家乡常见一种奇异的鸟,

火红的羽毛,

硕大的冠子,

清脆的叫声……”

传说的不一定真实,

但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确定的。

太阳初升,

雄鸡高鸣,

田间忙碌的身影……

这是自古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

也是留在时间里的印记与精神图腾。

时间或许是沙漏,

但是我们创造了时间!

《土地的力量》

谷德昊

2021

农耕

此作品表现了耕牛与农民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这种世世代代沿袭的农耕文明,体现了牛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密切联系。通过不同木材的拼接组合,以呈现出乡村土地般厚重的视觉受。"牛"在中华民族的观念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敢于拼搏,开拓进取,勤劳奉献是牛精神的灵魂与本质。作为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弘扬“牛精神”。

《星系》

胡尹萍

2021

事情

玻璃钢 纳米漆 芯片 

 小时候奶奶经常讲一个传说:“在我们家乡的天空常见一种奇异的鸟,火红的羽毛,硕大的冠子,清脆的叫声,她们的蛋五彩缤纷且金光闪闪,见到的人便会吉祥幸福…”,一直期待着能看见,但终究不曾见过。传说的真实性是不确定的,期待是确定的,期待就是另一个文明,当人凝视宇宙的时候宇宙也在凝视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