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金桂飘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中国人过重阳已流传许久,最早可追溯到汉初。据三国时曹丕的《九日与钟徭书》中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在中国文化中,阳为盛,为浩然之气, 重阳之日要登高,佩戴茱萸,以驱灾辟邪,重阳节因以此得名。
登高、宴饮、赏菊,戴茱萸、簪菊花成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爱老敬老也成了新时代的传统美德和时代内涵,“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本次海淀美术馆(北馆)推出“孝满京城 德润人心——丹青绘重阳美术作品云展”,展现被重阳文化所浸润的历代文人如何用笔墨借重阳节抒情达意。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才华融入其中,以诗词、绘画的形式创作了众多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思乡思亲,或悲秋悲病,或怀古感今,或欢聚送别……在不同时代里中国文人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汇聚到重阳节这一天,使得重阳充满雅雅情怀,淡淡文意,缕缕墨香,优秀的以重阳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完整而稳固地传承着民族的情感和记忆,演奏着华夏民族爱老敬老、尊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明代 徐渭 《花卉图卷》
《己酉岁九月九日》
魏晋·陶渊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石涛 《重阳登高图》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清代 石涛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图谱——《重阳登高》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清代 陈枚
《月曼清游图》之九月重阳赏菊
清代 张同曾《菊花图》
清代 吴昌硕 《菊花图》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清·纳兰性德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吴昌硕《重阳即景》 1906年作
陈半丁《重九黄花》
张大千《重阳登高图》
齐白石《延年益寿》
齐白石《重阳生日》
马公愚《重阳菊茂》
朱屺瞻《重阳菊蟹肥》
潘天寿 《黄花灯影古重阳》
李苦禅 《重阳佳节菊花开》
李苦禅 《重阳佳色》 1961年作
黄永玉 《待到重阳日》1984年作
吴昌硕 1926年 作 行书
《重阳诗》
释文
江流四塞海中央,蛰飞翻翻一雁翔。
酒自醉天人自寿,补蹉跎处又重阳。
作赋无才老自叹,佘山歇浦上阑干。
腾王高阁依稀似,望断天风助子安。
黄花如斗酒如盆,世界离奇佛漫嗔。
艁像一区如铸我,聊充五季六朝人。
吴昌硕 癸亥(1923年)作
《重九诗》
释文
野心随秋风,尘鞅吹何有?
芒屐践幽约,笑言逼重九。
黄华开故迟,到眼徊久。
章士钊 戊子(1948年)作
《行楷重九诗》
释文
宵来大梦绕虚堂,故实如环谢自伤。
两宋词心萦柳带,六朝气类讬萸囊。
兵戈塞地穷登顿,精祲弥天阻避藏。
万事总成风雨去,不须慎重说宜阳。
于右任 范成大 四十二(1953年)作
《重九独坐玉麟堂》
释文
江上西风动所思,又将清赏向东篱。
年年客路黄花酒,日日乡心白雁诗。
笼月秦淮无旧曲,驰烟钟阜有新移。
人生笑口真稀阔,况值官忙闵雨时。
郭沫若 《节过重阳》
资料提供:海淀美术馆(北馆)
编辑:高庆为
图片整理:王建飞、王丽
图片来源:网络
审核:张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