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美术资讯 >> 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油画班王晓燕导师应邀参加SNBA法国国际艺术沙龙展

[日期:2019-02-18 13:35]   来源:  作者:建飞   阅读:31572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油画班王晓燕导师应邀参加SNBA法国国际艺术沙龙展

——国际艺术界的饕餮盛宴全程播报

  SNBA法国国际艺术沙龙展身为巴黎国际级艺术盛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法国国际艺术沙龙展-Salon du Société Nationale des Beaux Arts呈现了来自美洲/亚洲/欧洲各国家地区的艺术家作品。

该项展事由法国国家美术协会-SNBA于19世纪1861年创立,距今已有157年历史。展览永久赞助人为法国总统。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家常书鸿、潘玉良和赵无极都曾受邀在沙龙展展出,吴为山和何家英也是通过沙龙展登陆法国。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油画理论研究与创作班王晓燕导师携作品应邀参加第134届2019法国大皇宫法国国际沙龙艺术展。法国国际沙龙主席德拉乐芙女士、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严振全先生、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林祖强先生,亲临现场观看展览。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油画理论研究与创作班王晓燕导师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严振全先生与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林祖强先生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严振全先生与法国国际沙龙主席德拉乐芙女士、本次展览在巴黎大皇宫举行,参展的中国艺术家有韩美林先生、张江舟先生、王晓燕女士。

法国大皇宫法国国际沙龙艺术展展览现场一

法国大皇宫法国国际沙龙艺术展展览现场二

法国大皇宫法国国际沙龙艺术展韩美林艺术作品

法国大皇宫法国国际沙龙艺术展张江舟艺术作品

法国大皇宫法国国际沙龙艺术展王晓燕艺术作品

法国大皇宫法国国际沙龙艺术展王晓燕艺术作品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油画理论研究与创作班导师王晓燕女士创作艺术做分别为因为 《 青绿山水 》和《 忆·建筑大师 》。

王晓燕 《 青绿山水 》 138*48cm  2016年 布面油画

在这幅作品创作中,我努力在画面中追求新的艺术表达和尝试,在重视表现内心情感的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观之间融汇拓展出一条新的表达路径。

从表现手法上,有意识地弱化了对画面中山、水形体的摹写,虚弱了画面的空间层次。将颜料涂抹地很腻,刮刀、画笔都摆上去。画面有的区域用笔十分结实有力,有的区域则非常恣意放松。高饱和度明黄色,石青与石绿色的运用,使画面整体色彩丰富、饱满、浓烈,充满视觉张力。通过这些跃动的笔触和色彩,不难想象艺术家的内心和情感状态。

显然,这件作品无论从选题、构图还是造型、表现手法上,都会让我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与西方风景油画的审美范畴相比,艺术家的笔下多了一分“气”的渲染。在我看来,尽管面对与中国水墨截然不同的材料与技法,中国传统绘画对意象的创造和对画面意境、气韵的追求对于拓展中国当代油画语言的表现力和边界依然具有意义。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的先哲孔子就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传统美学观,以山、水喻仁、智,山水承载着艺术家的审美趣味、意蕴情致与文化追求;西方的油画“风景”往往是艺术家将自己置身于山水、风景之外,因此他们注重观察、写生、再现;而中国艺术与其不同的是,它非常注意对人的心灵的启发。中国人造物,不仅是为了看,也是为了体会,你不是观者,而是参与者。你是加入到这个世界中间的一个活的因素,没有你,这个世界是寂寞的,你来了,这个世界才一时明亮起来。艺术家以山、水入画,实际在这里她要画的并非具体的山,具体的水,她要画的是山、水背后一种不变的内涵,一种超拔于时空的创作,一种共生共感的生命精神。

王晓燕 《 忆·建筑大师 》 110 × 80cm  2017年布面油画

贝聿铭这个名字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在,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上曾设计过许多【经典作品】,比如法国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始终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他,无疑是建筑界一个特殊的存在,贝聿铭始终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在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为其注入东方的诗意,{忆·建筑大师}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1974年,贝聿铭在离开40年后重返中国,他记忆里的家族和园林熟悉又陌生,建造现代中国的命题也变得复杂。从巴黎的卢浮宫再到苏州博物馆,他对历史和现实联系的重建,意味深长。贝聿铭总将苏州视作故乡,这里也是贝氏家族的根基所在。他85岁才决定开始做苏州博物馆,并将它亲昵地称之为“我的小女儿”。曾任职于贝氏事务所的林兵告诉我,在一生这么多项目中,苏博包含了贝聿铭更多的感情。他将对故乡、对自身的中国血统、对中国文化、对几何形体的热爱,都融合在了这幢建筑里。贝聿铭曾说,苏州博物馆是他的一部“自传”。在苏州博物与贝聿铭之间我更希望找到追忆到建筑大师对于现代建筑和历史传统之间联系的探索,对于中国本土语言的寻找。贝聿铭想在苏州寻找的,是如何在中国如今林立的摩天大厦和真正的文化根基之间架设桥梁,是对中国传统的升华。从表面看,苏州博物馆更像是一个现代建筑——几何造型,片状山石,钢结构,都不是传统语汇,而有传统意境。某种意义上,苏州博物馆项目是最接近贝聿铭建筑理想的。他一生坚持现代主义,但在进入这一领域的一开始,就试图要超越早期现代主义的白板理论。“苏州的园林是诗人、文人、画家做出来的,他们把做园当成是作画作诗一样。可是现在那样的人才几乎没有了,我也不是这种人才,可是我还想要试一试。。贝聿铭想到了北宋画家米芾的山水画,米芾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自谓“信笔作之”“意似便已”,这也正是我追忆贝聿铭的旨趣所在,于是就尝试用一种三维绘画手法重塑米芾画中意象,绘制该作品一直是我心里的一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