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评论 >> 文章内容

中国艺术市场的致命短板 4

[日期:2012-06-26 10:42]   来源:美术网  作者:发布者 美术   阅读:43387

利益高于诚信?

  据了解,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拍卖公司,对拍卖品还是有一定的鉴定程序的,其大体会分三个步骤:其一,是在征集作品时,拍卖公司的业务人员会对作品把第一道关;其二,上拍之前,拍卖公司会邀请权威人士对作品再次进行鉴定;最终,在拍卖品登记结束之后,以及作品预展的过程中,如果有专业人士指出拍卖品的品性存在问题,拍卖公司会立即将其撤下。

  对此,匡时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告诉记者,拍卖之后如果出现伪作,公司方面应该进行退款,并将赝品追索回来。董国强认为,虽然拍卖法没有规定在出现伪作后拍卖公司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只有自身信誉好的拍卖行才能在市场中生存。此外,记者了解到,如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知名拍卖公司,其如果出现伪作,均会向竞拍者退款。而在采访中,吴冠中则表示:“在国外,有些大的画廊或拍卖行,如果遇到假画,不仅一个月内可以退画,政府执法部门对假画来源还会以法律形式介入,如果发现画廊或拍卖行造假,除了坐牢等法律责任,还会把其罚得倾家荡产。”

  在目前假作频出的市场中,不能否认有一部分因素是出自作者、家属,以及作品持有者本人。“作品的来源会直接关系到真伪,比如知名作者的家属所提供的作品,可能受其身份的影响,有些拍卖行就会忽略对作品的鉴定。这很有可能给多方面带来损失。”为此,董国强认为,拍卖行应多了解市场状况,做到“兼听则明”。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拍卖方只有征集到好的拍品才能吸引买家购买,从而赚取佣金。为了不流失客户,个别拍卖行会为大藏家提供一些“便利服务”,这已经成为拍卖业中的潜规则。一些大藏家在刚进入市场时,不可避免会买到假的或者不好的藏品。当拍卖行向这些大藏家征集拍品时,藏家就会开出条件,比如委托给拍卖行一件珍品拍卖,但拍卖行要顺带将委托人以前买错或者不好的藏品一并进行拍卖。这样,在双方都想得到利益的前提下,二级拍卖市场受到操控的现象便屡屡发生,而那些先前被大藏家购买的名家赝品也在操控的游戏中混入各大拍卖公司。

  藏家将自己的藏品好坏搭配,委托给拍卖行,只是名家赝品现身拍卖行的其中一个通道。更为“巧妙”的是,有些拍卖图录的说明中特别注明“附入境单”,这是当今国内拍场中造假、贩假惯用的一大伎俩,试图以“回流”的镀金方式来证明拍品的可信度,这些伪作一旦出现,则更加容易蒙混过关。

不要迷信

  1保真拍卖

  有些拍卖公司为吸引买家,常打着保真拍卖的旗号,有的甚至还声称“拍品成交后如有疑义,只要出具两位国家级的鉴定家的证明或画家本人写的证明确定其伪,即可退货”。中国书画的鉴定十分复杂,不要说一般买家,就是权威鉴定家对同一幅作品也会作出不同的鉴定结论。例如浙江国拍曾上拍的张大千《仿石溪山水》。著名老一辈鉴定家徐邦达和谢稚柳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一说是伪,一说是真。正是这种鉴定的复杂性,为一些图谋不轨的拍卖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将一些真伪难辨或高仿之作上拍之后,以保真的口号拍卖,一旦买家受骗后,想要退货却十分困难。

  2皇帝印章

  很多人觉得只要盖有玉玺,有御览之宝的作品就能保证不是伪作。其实,大多数皇帝的艺术造诣并不高,而且,宫里收藏的作品也并不能保证都是真迹,有时,宫廷艺人甚至会尊御旨仿制一些书画绝品,或备于宫中,或分赏高官,所以这些进过宫的证件并不完全可信。

  3著录、出版物

  以前大多还都会标识见于清代等朝代的著录,后来慢慢发展成了见于人民美术出版社等。现在,利用出版物造假已经成了一桩新兴的买卖。一般来说,1985年前出版的作品,利用出版物制假的情况较少,因为当时中国拍卖市场刚刚起步。大量的伪著录、伪出版是在2000年之后。2002年秋拍中,安徽某出版社和所谓的某艺术研究会甚至将大量伪作辑录出版,并且将出版日期标为1986年,这也成了一起明目张胆地利用出版物制伪贩伪的不法案例。有些拍卖公司见到作品有出版物就会误以为真,并在拍卖图录上注明该作品著录于何处,当然,也有些拍卖公司明知有伪也会照拍不误。

  4合影照片

  有些卖家为了证明所售作品的真伪,会向买家提供画家与该作品的合影照片,买方见到合影照片也就认为“该作品得自画家本人”不会有假。殊不知,照片也同样有真有假。照片作伪的方法很多,有的是电脑合成,有的是经过裁剪拼接再翻拍而成,也有的是把真伪作品混在一起请画家鉴定时偷拍的。由此可见,在书画交易中,合影照片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确定作品真伪的依据。

鉴定困局中国艺术市场的致命短板——真假难辨的冲击波

  近两年,人们之所以会产生中国书画已经走向没落的错觉,很大的原因是由于近年来中国书画的价格与当代油画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一边是按兵不动的平稳,一边是几何倍数的暴涨。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鉴定问题。面对诸多造假案、伪作事件,大部分人对中国书画已经“谈虎色变”,不敢轻易上手,而这也成了中国书画的价格并没有到达应有价位的重要原因。

  双输的结局

  “中国书画的伪作现象当然杜绝不了,我们只能希望规范的体系可以让伪作尽量少地流通,让人们的担心降到最低点。”在采访中,赵珩老师如是说。

  的确,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解永金就曾表示:“中国书画的特点就是不断临摹过去的东西,这是我们的基本特点。”所以,在画家陈丹青看来,伪作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欧洲和中国自古就有无比精良的假画业。美国一所博物馆曾买进前希腊时期精美石雕的赝品,上世纪90年代才被发现并查证;文艺复兴前后个别作品被发现并非出自画中署名的画家;伦勃朗那幅著名的《戴金盔的人》,十多年前才被鉴定是赝品;二十世纪更是出现了专门集团制作毕加索、米罗、夏迦尔等早期现代主义大师的伪作,销路甚广。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也出现过三次书画作假高潮,分别在宋、明和清末。

  综观中国近十几年来艺术市场发展过程,在书画市场中,因作品真伪问题而引发的争议乃至诉讼时有发生,况且,这些案例还只能算是书画市场中大量伪作赝品的冰山一角。大量伪作赝品充斥于中国书画市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书画的交易,无论是对艺术家、购藏者还是中介机构,这无疑都是一种伤害。据了解,某家国际著名的拍卖公司就曾因为担心“赝品”问题而放弃过拍卖中国画。

  当然,比拍卖公司更揪心和忧心的则是买家,不少对于中国书画颇感兴趣的人始终徘徊在圈子外,问其原因,有人回答,谁愿意每天都为了别上当受骗而提心吊胆呢?所以,与其冒险试水,不如观望。同样,也有不少收藏家采取了知难而退、中途退出的方法,用他们的话说:“连电视里的鉴宝节目都极少做中国书画类的鉴定,我们临时转向,只求别是为时晚矣。”

  以前,总说苛政猛于虎,如今,没有严苛法律规定的中国书画市场的伪作现象的危害同样猛于虎,而且,无论对于拍卖公司、藏家、鉴定家还是画家本人,这都是只真实存在且威力无边的老虎。

市场被毁了

  目前在中国,当代油画市场的现状正是十几年前中国书画市场的重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品市场刚刚开始走向市场化,最先受到追捧的就是中国画。当普通民众的工资还在以百为单位计算时,国画的价格就已飙至几十万元人民币,在当时,这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天价”。

  时至2003年,中国国画市场的炒作达到了极致,国画收藏甚至已经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然而,这恰恰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艺术品的收藏本该是一本以鉴赏为基础的学问,但是,当人们从拍卖场里的落槌声中听到财富的声音,很多人便开始义无反顾地盲目投身于艺术品市场。而这也就成了伪造、作假者最好的时机。

  “中国每年书画交易额一半资金买的全是伪作,这严重干扰了中国艺术品在国际上正常良好的形象,也干扰了真迹的价格。”中国书画收藏家刘文杰早在去年就曾痛心疾首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几年前,当匡时国际春拍在国内首次尝试推出“文字的力量——中国书法篆刻专场”时,编号为408号的拍品赵孟頫《书札六帖》以396万元成交,位列此次专场成交榜的次席,同时也成为了国内拍卖成交的第三高价位的赵孟頫书法作品。但在拍卖会结束后,匡时国际总经理董国强却觉得这件拍品“并没有拍到它应有的价位”。究其原因,他分析说,“虽然宋元绘画是历代宫廷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藏品。但是,由于鉴定方面的困难,买家往往都望而却步。特别是近几年,由于谢稚柳、王己千、刘九庵、启功等老一辈鉴定权威的相继去世,在古代书画鉴定方面,缺少了能够一锤定音并且被收藏界广泛认可的鉴定家。所以,更多的人把信心寄托在那些经过宫廷旧藏或者著录翔实的作品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传有序,这样的作品价格往往会很高,而缺少这些重要佐证的作品即便是真迹,也经常会被打入另册,受到市场冷遇。”

  这正是中国书画市场的生存现状,面对真假难辨,让人望而生畏的中国书画市场,曾有拍卖公司的相关人员在私下向记者表示过,其实,真正有实力、想树立品牌信誉的拍卖公司并不希望市场上充斥着伪作,因为就目前看来,这些伪作已经严重影响了市场正常健康的流通与发展,如果整个市场都坏了,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又会有什么好结果呢?

  只可惜,如此清醒的人并不是喧闹着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