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评论 >> 文章内容

对话王中军:我把松美术馆当成一件作品打磨

[日期:2018-04-29 14:37]   来源:  作者:   阅读:99269
当代艺术家、艺术品收藏家,华谊兄弟创始人、董事长王中军

当代艺术家、艺术品收藏家,华谊兄弟创始人、董事长王中军

199棵挺拔的松树,简洁线条的纯白色建筑,拥有12个展厅、室内展览面积达2200平方米的松美术馆静静伫立在北京城郊,却宛若世外桃源。这座私人美术馆的主人,就是娱乐文化业领军人物——华谊兄弟创始人、董事长王中军。同时,王中军作为资深藏家和当代艺术家,在松美术馆开馆展“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大众首次有机会对他收藏的国内外众多艺术珍品大饱眼福。 
松美术馆外观。图片: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外观。图片:松美术馆

松风雅集

“松美术馆就像我的一件作品。创作一幅抽象画,动笔的时候未必知道完成是什么结果。这不是画一个杯子,画面就出现一个杯子的事。整个美术馆的过程虽是随性而来,但必须做出格调。"

——王中军

你对一家美术馆的期待是什么?能不受打扰地观赏大师之作、享受艺术融入建筑之中的整体氛围,实在可遇不可求。而松美术馆,似乎就为了这种期待出世。

松美术馆外观。图片: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外观。图片:松美术馆

王中军对成立一家私人美术馆的想法来源已久。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二十多年前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是只花了一万多美金买到一幅艾轩的油画。他激动地把它挂在家里,总要去欣赏它。“我最原始的收藏目的是单纯的为了家居装饰,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与当时的需求感受,比较随意。收藏的喜好是有阶段性的,但收藏给我带来的乐趣会始终保留在记忆中。几十年来,从最初收藏系统的建立,到现在沿着脉络做添补,作品数量的积累,建立美术馆的想法也慢慢油然而生。"

松美术馆外观。图片: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外观。图片:松美术馆

有了想法,松美术馆的成立就顺理成章——这里原本是王中军的马场。在重拾画笔后,骑马的时间就更少了,马场变有些荒废。王中军就决定将其改造成一个艺术空间,陈列他所藏艺术品。在与设计师几番沟通后,就一点一点地建成一个很像美术馆的建筑。

而“松"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在一次出游途径一片绝美的松林,震撼了王中军。富有东方禅意的松,一直是他最喜爱的植物。一念之下,将199棵松树移入园林,独具匠心的松美术馆就此落成。

松美术馆外观。图片: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外观。图片:松美术馆

王中军对松美术馆的定位,就是要特别“讲究"。“一要让人家看到中国人做美术馆的态度,会说中国人这一代在美术馆硬件上就超级讲究。松美术馆落成后我第一次来,就对工作人员重申首先要干净,路边草坪都得修剪成最美的姿态。讲究就体现在这种细节之中。第二是建筑要讲究,白墙衬着松树的影子极具中国味道,园林中还有明代的碑楼。第三就是每个展览都要是付出巨大心血,没有策划好哪怕馆藏展延期,也不许凑合开幕。"

松美术馆外观。图片: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外观。图片:松美术馆

从私人到公众

“我觉得绘画和做美术馆还是两回事。首先我没有商业目的,所以减轻了很多压力,还像绘画一样可以得更精致。和很多美术馆不一样,松美术馆不设馆长和策展人。"

——王中军

穿过绝美的松林,当你踏入这幢洁白的建筑内部,就会发现绝对值回票价——不仅可以观赏到梵·高《雏菊与罂粟花》、毕加索《盘发髻女子坐像》等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之作; 从中国20世纪早期油画家,直至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曾梵志、张晓刚等名家作品也尽在其中。穿梭于12个展厅之中,才理解王中军那句“这些年赚的钱都花到艺术品上去了"所言不虚。

梵‧高,《雏菊与罂粟花》,布面油画,66×51cm,1890。图片:松美术馆

梵‧高,《雏菊与罂粟花》,布面油画,66×51cm,1890。图片:松美术馆

当你仔细观察,作为如此重要的开馆展,展览并没有给出概括性的总结。每个展厅并没有命名,而只是简单地把艺术家姓名印在了入口的门框上。这是由于王中军认为,谁也没有权力概括开馆展品属于20世纪的学院派还是当代艺术。最后就和开馆展策展人决定,不给每个展厅标题,留给每个观展者自己去思考,这到底属于什么类别的艺术?

巴勃罗‧毕加索,《盘发髻女子坐像》,布面油画,92×73cm,1948。图片:松美术馆

巴勃罗‧毕加索,《盘发髻女子坐像》,布面油画,92×73cm,1948。图片:松美术馆

展览的第三部分,陈列着王中军的近作。他的作品涉及抽象、现实主义、印象派等多种类别,王中军不否认这是探索个人风格的各类艺术实验,“我从恢复画画到现在有五年时间,刚开始的画作对现在的我来讲就有点像早期作品了,我今天画的画和之前就已经有所不同。 画画对我来讲,实际上是放松,最近比较喜欢创作大尺幅、单色、抽象的画。"

王中军,《青花瓷与白菊花》,布面油画,90×70cm,2016。图片:松美术馆

王中军,《青花瓷与白菊花》,布面油画,90×70cm,2016。图片:松美术馆

王中军,《威尼斯古根海姆美术馆》,布面油画,60×90cm,2013。图片:松美术馆

王中军,《威尼斯古根海姆美术馆》,布面油画,60×90cm,2013。图片:松美术馆

企业家投资美术馆很常见,但如王中军同时又兼具藏家与艺术家两个身份的便凤毛麟角。对于他来说,从事艺术的人是在引领潮流。“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美学体验是被艺术家引领的,他为什么觉得建筑这么好看,因为有人设计了这样的建筑。绘画也是,像罗斯科,开始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挂两块红,怎么这就成为大艺术家了?但是你时间长了发现确实是改变了绘画美学,这就是引领了潮流。"顿了顿,王中军笑道,“打个比方说,你现在家里有一面白墙,看上去总觉得空旷。而哪怕就是用一个画框绷一块红布挂上去,房子的格调就提升了。这个就是美,这个美就是变化。中国如今正需要这个变化。"

松美术馆开馆展现场。图片: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开馆展现场。图片:松美术馆

artnet x 王中军

如何看待如今国内的艺术大环境?为何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段开设松美术馆?

王中军:数量足够才能够形成气候。如今国内私人美术馆越来越多,这肯定是好现象,不过我认为美术馆还是应该一步一个台阶地发展。看美国美术馆这一两百年的历史,也不都成为了MoMA。

中国这一代企业家,通过这20多年的积累,对艺术、对社会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这个阶段。十年前,大家还都在创业,赚到的钱还在努力投资、继续扩大再生产。到今天,到了企业家对社会回馈的时间。我认为从美术馆的社会职能来说,对大众艺术和美的教育,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其他几位做美术馆出身的人参观松美术馆之后,都说别看这个美术馆地方不大,但是对当代艺术的价值贡献很大。小也得有一个格调。    

松美术馆首展开幕(左起:王中军、学术主持范迪安、常天鹄)。图片: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首展开幕(左起:王中军、学术主持范迪安、常天鹄)。图片: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为何选择不设馆长和策展人?

王中军:我觉得暂时不需要,可能一年就2-3个展览,这么小的体量不需要非要设一个馆长和策展人。我自己对艺术爱好也是很久了,假设在2019年某月计划一个展览,那我们就从现在开始策划,再根据需求临时搭建团队来做。

说实话,松美术馆五年后是什么样我不知道。因为每一家美术馆都会有特别详细的计划,但是这个美术馆是自己的心愿,未来怎么去运营我也还没有想好。目前的想法就是先把建筑设计好,然后把收藏这么多年的东西分享出去,一步一步来。

4234234234

松美术馆开馆展现场。图片: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开馆展现场。图片: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已试运营了一个多月,反响如何?

王中军:松美术馆建完以后,在业内反响还是不错的。我们试运营了一个多月,人流量还不错,尤其是周末。有人说松美术馆的门票价位高,我认为卖门票并不是为了经济收入,而是对艺术品的尊重。另外我们也不希望太多人一起进来,这个环境和气场也大不适合人挤人。

不过奇怪的是,目前来的大多数观众都是年轻漂亮的女孩,这里成“网红"的地方了;还有就是一到周末,带小孩来看画廊的观众很多。这是一种很好的风气,也达到了美术馆的一个目的,一定要有美育的功能。

陈丹青,《1980西藏组画·牧羊人》,木板油画,80×52cm,1980。图片:松美术馆

陈丹青,《1980西藏组画·牧羊人》,木板油画,80×52cm,1980。图片:松美术馆

在扶持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方面,松美术馆有何规划?

王中军:美术馆有推动艺术进步的责任,而艺术进步靠得就是年轻人。那天去英国皇家学院拜访院长,他们学院“世界当代艺术展"已经做了二百年,每年一届。我一再问馆长,200年前就叫当代艺术展?他说对。我说这个很有意思,很有超前性。确实西方艺术家和中国年轻艺术家之间的通道越来越近,追求的都差不太多。我前一段去洛杉矶艺术中心,看学生都画什么,跟中国年轻人没什么区别。在前些年,中国当代艺术家刚出来的时候,跟西方之间有很大距离,现在已经改观。

刘野,《喵呜》,布面油画,160×160cm,1999。图片:松美术馆

刘野,《喵呜》,布面油画,160×160cm,1999。图片:松美术馆

目前计划在全国以一种大规模、一年一届的形式给年轻艺术家提供平台。每年以某种方式选拔出来,做一个全国巡回展览,以此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前段时间看了田世信老师在中央美院的展览,雕塑都是世界级的。我个人也非常喜欢雕塑作品,未来在美术馆中可能会呈现雕塑的展览。公共雕塑艺术应该有更多种可能性,城市的艺术感才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