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美术资讯 >> 文章内容

窗外都花香四溢了,你还能按耐住不出门看展吗?| 北京篇

[日期:2018-04-25 01:18]   来源:  作者:   阅读:44110

生活是没有橡皮擦的绘画艺术

——JohnW. Gardner

1. 群展:艺术家的声音

侨福当代美术馆 | 至2018年11月20日

 

null


 

在触及生命、真理、历史卓识、伦理价值、以及人类群态等问题时,当代艺术会如何发挥其潜能与才干,以传达这些关乎本质的讯息和存在的启示,以此为命题,展览邀请到来自17个国家的29位艺术家共同“发声”。

 


贝尔纳迪·罗伊,《吮吸世界的练习》,聚酯树脂、大理石粉末、灯泡,200 x 40 x 40cm,2014。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英国艺术家吉尔伯特和乔治在论及艺术家职责与才能时提及:“当代艺术家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雄辩艺术家’这一责任。”同时主张透过富含寓意的、感官的、有效的视觉语言来反映现状,并积极改变,使之更清醒、通透和明晰。

 


安妮&帕特里克·普瓦赫,树脂、聚酯、霓虹灯、金色古铜、铝,尺寸不等,2017。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艺术家的声音”参展每件作品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期间与其他的作品产生微妙的、无声的对话,也碰撞出新的联想与诠释,为解答人的内部问题提供了新颖且独到的视角。

 

2.  Micheal Downs:无解的形制

户尔空间 | 至2018年5月20日

 



“景观”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与世界的关联,也是我们所生存的既定场景。我们从不会把“景观”视为一个出离于自身之外所自然独立的“其他”。它包围着我们,在存在之上与之下,我们对它所包含的舒适与危险产生的意识,支配着我们日常的种种行为。

 


Micheal Downs,《中国舞蹈2》,丙烯、油布画,134 x 241cm,2015。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唐斯对“景观”的描绘不仅限于矩形之中、而是像画框甚至墙壁外迸发的。是图像也是物体;是绘画也是雕塑。由肢体创作的同时也作用于每个直视它的人的身体。

 


Micheal Downs,《爆破景观1》,混合油画、木材,133 x 133cm,2018。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画作没有固定内容、视角、也没有起点和终点,它们包裹在一起又旋转起伏,像闪烁着霓虹与硫光色彩的隐约可触的颗粒,复杂难解。这种混合让人讶异,它们无声却好似叫嚷着注视并走向你,无可逃避。


3. 群展:神之格思

三远当代艺术中心 | 至2018年5月28日




展览名“神之格思”,出自《诗经》中:“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用于此来隐射艺术所具备的超然与细密。艺术将人的主观思想可视化,以一种他者能够感知的方式表现出来。艺术并非虚无缥缈,它所刻画分享的是每一个独立个体都能体会的经验,艺术中的“神”,是深入生命本质的对现实时间和空间的超越性创造。

 


余友涵,《2014.2.23-3.7》,布上丙烯,288 x 229cm,2014。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本次展览邀请出生于上世纪40至50年代的四位艺术家。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拓荒者和先驱,从他们的作品中多少可见社会变迁的历史缩影。所幸,漫长而激烈的过程并没有让他们停滞不前,反而以开阔的眼光持续着实验性的艺术探究与自我颠覆。是兼备艺术性与时代意义的珍贵作品。



阎秉会,《尊严》,宣纸墨汁,364 x 146cm,2001。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4. Melati Suryodarmo: I Love You

香格纳画廊 | 至2018年5月14日




作为印度尼西亚艺术家麦拉蒂·苏若道默在中国的首次综合性展览, "I Love You"将展出包括摄影、影像以及她最知名的长时表演在内的多媒介作品。

 


Melati Suryodarmo,《Ugo》,行为录像,6分6秒,2008。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从事创作以来,艺术家麦拉蒂通过精神与身体实体的表演,传递对文化、社会以及政治层面的关注。她提取并概括一些现象或主题,将其转译为与她表演相关的身体动作和姿势。她的行为将身体存在和视觉艺术的元素当作讨论身份、能量、政治以及人与周遭事物关系的方法。

 


Melati Suryodarmo,《24,901英里》,行为录像,15分钟,2015。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除了最负盛名的长时作品《I Love You》外,还将通过影像形式展出包括《EXERGIE-黄油舞》(2000),《Ugo》(2008)在内的过往优秀作品。而相较于影像,麦拉蒂的摄影更像一张张静态切片,通过身型动态展现对抗精神焦虑和人格诗意化的过程。

 

5. 张大力:自然的纪念碑

艺门画廊 | 至2018年5月20日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涂鸦艺术家之一,2006 年之后,张大力不再进行涂鸦行为,将视角转向了更丰富的艺术行为中。本次展览将呈现他全新的蓝晒系列作品以及汉白玉人像雕塑。



张大力,《竹子 No.10》,亚麻布蓝晒,242 x 512cm,2016。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在北京以及世界各地的城市中,经济现实和政策的诸多因素推动人们从底层房屋进入高层混凝土公寓楼。艺术家们与大众共同见证这一令人瞩目的转变,带着愤怒,担忧,无助,扭曲,以及被迫接受的屈从。

 


展览现场。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以城市与街头生活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为艺术实践核心,张大力始终坚持以研究为本的创作:立即接触,观察,呈现对现实日常发生的直接印象。他坚定地记录着城市的变化并追溯遗迹。用艺术手段保留消失的片段和幸存者的踪影。


6. 群展:心随工致

EGG画廊 | 至2018年5月21日




追求精细完美、坚持和忍耐,这些品质都来自于“匠人精神”。好的艺术品经由手工完成,自然承载着这些值得保留和传承的特质。心随工致,艺术创作者们将作品延伸至生活设计之中,表达对传统工艺精神的敬意。

 


金贞华,《悄然的变化之一》,白瓷,19 x 16 x 11cm,2013。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原木、黑檀、陶瓷、织毯……天然材料在认为的二次组合与工艺流程后成为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将原本平淡的存在变得不再平凡,同时证实着艺术的魅力。

 


张明,《云语. 山水》,白瓷,尺寸不等,2016。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匠人以虔诚的姿态传承中华文化之美,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渐趋模糊后相互交融。新作与明式家具将共同展出,用线条、质地、维度与结构将独特的东方审美哲学娓娓道来。


7. 傅饶:世纪

站台中国 | 至2018年5月13日

 



艺术家傅饶自2001年只身抵达德国第二大城市德累斯顿后,便学习工作至今,他不仅仅是被这座文化古城的历史与风物所吸引,更源源不断地从这个新表现主义运动的据点城市汲取绘画灵感与创作素材。

 


傅饶,《单车》,沥青纸本,50 x 44cm,2017。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他以19世纪、20世纪初期欧洲历史的片段为出发点,延展出超过现实本身的复杂叙事,用个人经验与艺术直觉来重述不同的场景与环节。有些时候像穿插了中西语境的“穿越剧”,但更多时候则是“意识流”的自由表达。

 

跨世纪的意义在哪?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都经历并铭记了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傅饶将帝国山水与德国浪漫主义流派结合,绘出了一幅“未来世纪图”。

 

8. 赵博: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索卡艺术 | 至2018年5月13日

 



一幅画可以是一部无声悲喜剧,也可以是一卷哀鸣的长诗,只是看着一个画面,却得到了超于画面许多倍的信息。赵博的作品就拥有这样的力量。

 


赵博,《冷酷仙境-11号》,布面综合材料,90 x 120cm,2018。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成长于中国飞速发展的那一代,体制的剧变恰好与赵博的成长同步,信息爆炸伴随着环境污染,使热爱生活的他的作品中充斥着悲剧感。末日场景、繁复的色彩暗喻现代社会的纷乱以及精神上的焦虑不安。

 


赵博,《世界的尽头-3号》,布面综合材料,120 x 90cm,2017。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世界的尽头》、《冷酷仙境》等新系列作品是《苏格拉底的预言》、《美丽新世界》等以往作品的延续与进化,继续探讨人类社会无所不在的秩序及外在影响,以及身处其中的我们,“拒绝又认同,没有它也活不下去”的无奈,痛苦并快乐着。


9. 颜磊:独木舟摩托

外交公寓 | 至2018年6月2日




颜磊的非现场个人艺术项目《独木舟摩托》颠覆了传统艺术展览的性质与形式。艺术家在外交公寓空间的三个区域内分别装上监控摄像头。展览期间将不设现场观看,有意观看展览的人需要预约空间管理人员见面,再通过他们的手机App观看现场直播的监控影像。

 

艺术家通过这种间接、由中间人介入的“观展”的形式对这一时代背景下人和人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效率进行了另类演绎。除此之外,展览内容还将通过外交公寓12号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分四期推出,这些“作品”将以另一种方式讨论艺术家关于展览、观看、感受的意义。

 

10. 黄幻 & Alexandru Damboianu:

文化的负担

掩体实验空间 | 至2018年7月15日




任何文化都是一种制造意义的手段,是一种超越个人短暂存在的归属感。任何文化的延续都依赖于其成员之间的团结,也会通过单纯贬损、盲目仇视其他文化的方式而不断壮大、得到认可。文化的土壤深埋着战争的种子,并不断滋养孕育着它们,这就是文化的负担。

 


展览现场。图片:致谢画廊与艺术家


在这个战争遗迹中,我们创造了一种体验,表达了一种未被人们提及的文化形态:在象征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