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书画鉴赏 >> 文章内容

10本關於畫家的文學佳作

[日期:2018-04-25 00:55]   来源:  作者:   阅读:21621

要寫一本與藝術有關的書,關鍵在於再現畫家看世界的方式:包括想象他們眼中的世界,以及他們用手中的筆去呈現這個世界的方式;還包括設身處地體會執筆作畫時那種懸而未決的心情(也許還會附帶焦慮不安、高度緊張、極度興奮等情緒)。無論一部文學作品里的畫家形象是否取材自真人,這類作品通常都不會用過多筆墨描寫畫家的作品,而是會把重點放在對“畫畫是什麼樣的一種感覺”這個問題的探討上,作者似乎對這個話題格外感興趣。

這類作品多少都會提及个中人物對完美的追求——比如巴爾扎克的《不為人知的傑作》(Le Chef d'Oeuvre)以及愛彌爾·左拉(Émile Zola)的《他的傑作》(L'Oeuvre)——但他們的追求通常以失敗告終。這些畫家或內向孤僻,或作惡多端,或與社會格格不入,或完全平平無奇,泯然眾人,但其共同點是,他們都有着一項過人的天賦,令他們獨具魅力(當然,這是對作者而言),這天賦可能會毀了他們,也可能給他們帶來救贖、希望,和歡喜。

寫作與畫畫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與時間有着微妙的關係,文學作品與藝術作品一樣,都具備跨越時空,流傳千古的潛力,比其作者更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我的新書《御用畫家》(Painter to the King)講述了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維拉斯凱斯(Velázquez)的故事,當時他是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Philip IV)的御用畫家。我在書中重點提到了三個時間點:他作畫的瞬間、他長達40年的畫家生涯,以及從他開始在宮廷供職算起的400年後的現在。維拉斯凱斯所侍奉的王朝早已滅亡,但當你面對他的畫作時——你會發現它栩栩如生、細緻精妙,藝術家對畫筆的掌控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彷彿畫中的那些王公貴族就站在你的眼前。

1. 《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著

書中,畫家麗莉·布瑞斯科(Lily Briscoe)在假期來到拉姆齊(Ramsay)一家的海邊別墅里度夏,並很快“愛上了他們所有人”。她喜歡畫畫,但卻一直受到他人的質疑和外界的干擾。由於無法實現從現實到藝術的轉變,她遲遲無法完成自己的作品;但她從沒有放棄過,而是勇敢地繼續嘗試,“對自己說:‘但這就是我所看到的,這就是我所看到的。’”每當我想起由創造性的努力所帶來的滿足時,我就會想起她。麗莉最終受到啟示、放下困擾,完成了拉姆齊太太的肖像畫,並實現了精神上的升華——“我終於畫出了自己的風景”。

2. 《財星高照》(The Horse's Mouth),喬伊斯·卡瑞(Joyce Cary)著

67歲的主人公Gulley Jimson剛出獄不久,他一貧如洗,麻煩不斷,通過小偷小摸維持生活。他是個無比自私而冷酷無情的人。畫畫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在乎的東西,各種繪畫工具堆滿了他那本就狹小破敗的住所,為了繪畫他不惜付出一切。卡瑞的這部作品情感充沛、情節零碎,時而讓人頓感生活艱難,時而又讓人會心一笑。

3. 《承認》(The Recognitions),威廉·加迪斯(William Gaddis)著

這部小說三部曲的內容很豐富,包括對畫家、評論家、抄襲者的刻畫,以及對各種失敗、騙局、詭計的描寫與揭露。書中的主人公名叫Wyatt Gwyon,他的“職業”就是憑藉自己的繪畫功底偽造15世紀的北部名家畫作,不巧的是,在其中一次與藝術商人的交涉中,他陷入了一個浮士德式騙局。Wyatt是整個故事的中心;他“對個人隱私吹毛求疵的追求”把所有人鎖在了自己心門之外。而當Wyatt開口時,他便說出了這本書想要表達的東西:“你知道這裏的視角是什麼嗎?——什麼視角都沒有。根本毫無視角這個概念可言,就像攝像頭一樣,我們通過攝像頭看世界,卻稱之為現實主義……”

10本關於畫家的文學佳作

安托內羅·達·梅西那於1475年的畫作《Il Condottiere》,佩雷克在《男子肖像》中提到了它。

4. 《男子肖像》(Portrait of a Man)[原作為法語],喬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著

本書的主人公Gaspard Winckler厭倦了自己做了12年的工作,決定拋下事業,去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偽造意大利著名畫家安托內羅·達·梅西那(Antonello da Messina)的作品。由於始終無法偽造出令自己滿意的完美畫作,Winckler開始酗酒,甚至走上了謀殺的道路。他變得瘋瘋癲癲、心如死灰,後來他被困地窖,為了逃亡竟打算用鑿子挖出一條通道來。

5. 《真正的騙子》(The True Deceiver)[原作為芬蘭語],托夫·楊森(Tove Jansson)著

每個春天,Anna Aemelin都會穿過自己家後面的茂密樹林,在積雪的林地上畫水彩畫,畫好之後,她就慢慢等待積雪消融。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寧靜而令人不安的故事,故事展現了人的肉眼所見與事物本質之間的矛盾,以及欺騙、殘酷與善良的交鋒。

6. 《逆光照片:仿皮埃爾·波納爾的三聯畫》(Contre-Jour: A Triptych After Pierre Bonnard),加布里·約斯泊維齊(Gabriel Josipovici)著

“只需要一個人,或是一個房間,就足夠讓100位畫家忙上100年了。”波納爾(Bonnard)就自己的作品發表了如是看法。但如果你就是那個人,那會是怎樣的一番情景?波納爾是一名偉大的法國后現代主義畫家,與妻子過着同床異夢的生活。他在家中的各個房間里為妻子畫過數不清的畫像,其中畫得最多的是妻子的入浴圖,因為她特別喜歡泡澡。這本書記述的就是由波納爾的妻子和女兒講述的故事。妻子雖身為波納爾的畫中女神,卻絲毫沒有感受過快樂,而他們的女兒則屢遭忽視,三人的生活沉悶不樂。我在20年前就獲得了這本書,一直保存至今,我發現書頁有不少的水漬,看來我在讀它時也正巧在泡澡呢。

10本關於畫家的文學佳作

皮埃爾·波納爾於1937-1939年間的畫作《Big Bathtub (Nude)》

7. 《下面的西王母》(Seiobo There Below)[原作為匈牙利語],拉斯洛·克勞斯瑙霍爾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著

在本書的一個章節里,我們可以讀到14歲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畫家菲利皮諾·利皮(Filippino Lippi)向波提切利(Botticelli)拜師學藝的情節:當時的利皮聰明謹慎、從容不迫,他非常善於觀察,分析總能一針見血。他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一個謎團:以聖經中的“廢后”為主角的《瓦實提》究竟是誰畫的?無論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畫中人的美貌都會久遠流傳。克勞斯瑙霍爾凱在寫作中特別喜歡使用長句子,相信當你讀到一句話的末尾時,一定會長長地舒一口氣。

8. 《如何做到二者兼備》(How to Be Both),阿莉·史密斯(Ali Smith)著

作者史密斯對文學和藝術領域有極大的興趣,因此她的絕大部分作品都與之有關,而且都十分有意思。在《如何做到二者兼備》中,史密斯創造性地使用了二度敘事的模式,讀者可以從任意一個方向(或者兩個方向一起)開始閱讀,探索故事的情節發展。書中,一位不知名的文藝復興時期畫家Francesco del Cossa被一個悲傷的女孩從自己的來世拽到了她的世界。在追隨女孩的過程中,我們的畫家逐漸憶起了自己前世的生活和作品,這些記憶讓他充滿了感觸。他在欣喜的沉思中頓悟,藝術的意義和力量原在於撫慰人心、聯繫情感。如果你在倫敦,請去國家美術館看看Francesco del Cossa的畫作《Saint Vincent Ferrer》——Del Cossa會感謝你的。

9. 《猝死》(Sudden Death)[原文為西班牙語],阿爾瓦羅·恩里克(Álvaro Enrigue)著

這是一本狂放而生氣勃勃的書,書里的時間線橫跨數十年,空間上則跨越了幾個大洲,書中的人物也多種多樣,有紅衣主教,有公爵,還有西班牙征服者(譯者注:指在16至17世紀征服了新大陸廣闊土地的西班牙軍人和探險家)。這些人因為兩個宿醉的人之間的一場網球賽被聚集到一起。這兩人分別是西班牙詩人Francisco de Quevedo,和我們的主人公,來自意大利倫巴第的畫家米開朗基羅。恩里克筆下的畫家是一個墮落、好色、喜怒無常的下層人——當然——他也是個天才:“米開朗基羅之於美術,相當於伽利略之於物理學:看完第二眼,就能說出整個原理……”

10.《素食主義者》(The Vegetarian)[原文為韓語],韓江(Han Kang)著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晦澀而令人不安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個素食主義者的妹夫——一名錄像藝術家,他一直夢想着能用植物來畫人物肖像,並渴望把這個夢變成現實。這本書包含了致幻、色情、驚悚等元素,最令人害怕的地方在於讀者對未知的恐懼和書中營造出的晦暗不清的氣氛。

(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