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人生所想到的
小津安二郎是日本著名的导演,他为电影忙碌了一生,生前却很少有人关注他,关注他的电影。
因为他的电影再平实不过,再琐碎不过,情节清淡,语言节省,总是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追求一种刻意的形式感,记录着世俗的小人物平常事,朴实平淡而无波澜,更不要说悬念。因而,他的电影曾是被抨击的对象,他本人则成为日本电影界颇有争议的电影人。
然而有一点却是旁的电影人常常忽略而少关注的,这便是人物的情感刻画,小津安二郎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刻画细腻入微,真实可亲。遗憾的是,这一长处也被湮没在曾经的争议与批评中,而遭忽略。
小津安二郎生于上个世纪初,生命旅程只有60年,一生拍过54部电影,可谓高产的导演。他的电影始终传达着一个永恒的主题,即使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好莱坞的电影倍受人们追捧而大行其道,小津安二郎依然不为所动,默然地坚守着自己的追求:朴实平淡。这在当时的电影环境下,显得过分的传统和死板,游离于主流之外,而遭遇电影界的抨击也不足为奇。
非常有趣的是,小津安二郎一生默默坚守的,正是影评界诟病他的理由。他以自己的坚韧,坚守着自己的追求,直到生命的终点。然而,令人不不可思议的是,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坚守使他的电影成为不可忽视的风格特点,一种不可忽视的符号象征,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以至百年后,重新被发掘出来,被淹没的光芒渐渐成为一道异彩,成为日本电影史上重要的一页。小津安二郎被称为电影界传奇人物,与本国导演黑泽明齐名。我想,远在天国的小津安二郎是否早就预见了这一天呢,要不,他的坚守又为了什么呢。
小津安二郎的成功,正是因为他的坚守,他的自信。虽然这坚守与自信让人感觉多少有些偏执。但或许正是因为这偏执,才使他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而能无视旁人的诋毁坚持自我。
近日读报,看到一篇影评文章名曰《情深处红笺无色》,说的就是这位曾颇受争议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导演。文章中说,小津安二郎的墓碑上没有墓志铭,只有一个“无”字,这或许是对生命的理解,最少的对面总是最多。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人生,恰恰诠释了这一点玄机。
最少的对面总是最多,可以说这是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人生给从艺之人的启示。
一个艺术家成功的因素很多,但风格的锤炼,无疑是诸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当今的社会,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瞭乱,应接不暇。审美思潮如潮水般此起彼伏;批评的附庸地位;流行的物质价值取向;展览、竞赛,评委、名家,金钱、地位、权利……面对如此繁复的环境与诱惑,艺术家所面临的环境是否就比小津安二郎当时所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而恶劣呢,我不能判断。我想,一个艺术家首先要对自己的审美追求有清醒的认识、足够的判断力和坚韧的意志力。
我常想,书法绘画不同于戏剧和影视艺术,需要大家彼此间默契配合、协作,共同创作才能完成,而是非常个性化的艺术劳动,依赖的是个体思维。如何能保持自己的个性,避免盲目的崇拜与摹仿,避免同道间的“近体相习”,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而又非常难于做到的,尤其是在今天这种比赛展览模式下。趋利似乎成为必然,没有人不希望得到认可和肯定。问题的所在是追求身前的繁华热闹,还是像小津安二郎那样寂寞追索,这是每个人选择的权利。虽然眼前的喧闹似乎很繁华,但繁华背后,也许是一片狼藉。起点也许相同,而终点却未必相同。
最少的对面总是最多。谁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谁就离成功不远了。脱颖于流俗之外,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和胆识。谁能像小津安二郞那样,抵住流俗的诱惑而默默坚守自己的追求,谁就是最后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