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评论 >> 文章内容

墨引灵泉自风流

[日期:2014-11-13 09:56]   来源:  作者:张兴彦   阅读:39040

墨引灵泉自风流

                       ——记书法艺术家徐伟

                            /张兴彦

几个月没联系,徐伟的名片上又多了一个头衔——菏泽市榜书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欣喜之余,又多了一份期待。果不其然,“五一”假期过后一见面,徐伟便顺手递过来一本刊物,兴冲冲地汇报起自己近期的习书心得。

这是由《中国艺术报道》编辑部编辑、吉林大学出版社刚刚付梓印刷的一本小册子。封面上“《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徐伟》”赫然在目。翻开泛着淡淡墨香的小册子,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幅幅行草书作品笔姿灵动,雄浑遒劲,苍劲古朴,刚柔并济,一派春风大雅之气象。品读他的作品,徐伟已走过了从写字到书法过程的艰辛之路,已迈上通向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道,具有了当代文人书法的浓厚气息代表风范。

应该说,在我所认识的朋友圈里,徐伟是最勤奋、最有悟性的一个。他性情率直,多才多艺,当过播音员,做过记者,能写诗,会摄影,擅书法,散文获过大奖,通俗歌曲唱得很有味道……

这些年,他行走在媒体和艺术之间,善人、善心、善言、善行,在感悟中提高,在提高中前行。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他始终心无旁骛,把书法当作内心情感的释放,见字知心,字如其人。儒雅,清秀的他,把那种大美不言,大璞不雕的美感,充充盈到作品中去,使作品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处处飞扬着才气。这是既追求个性生命的活力也是艺术家天赋的才气。这更是他崇尚清朗、简淡、平静、祥和的人生理念所折射的缩影。 当然,这更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放下,自然,在大彻大悟中品读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徐伟对书法的痴迷是出了名的。他结交甚广,尤以书画界朋友最多。白天参加笔会,切磋技艺。晚上大脑中枢亢奋,常常夜半时分翻身起床,铺纸研墨,奋笔疾书,一折腾就是大半夜。以致妻子怀疑他是不是神经出了毛病。他潜心揣摩“二王”和米芾、王铎书法精髓,崇尚八大山人,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墨迹精华亦孜孜以求,临摹不辍。他熔古铸今,撷英咀华,不求笔笔皆有出处,但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其书法作品用笔率意洒脱,线条多变流畅,气息娴雅贯通,布白丰富精妙,既有率真自然之趣,又不乏雄健奔放的意态。酣畅淋漓之感一览无余,观之令人心旷神怡。   

徐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活动倡导者和组织者。作为菏泽市榜书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他为协会的创建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建网站、出刊物、办展览,他忙碌的身影温暖和感动着广大会员的心。  

      习书练字之余,徐伟酷爱收藏,特别是玉器、木雕和紫砂壶等。这是他对不同形式的艺术的体验,比如玉器的温润,木雕的线条和层次、紫砂壶的造型……这些都与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书法史上流传着的趣闻,如“蔡邕偶创飞白”“怀素种芭蕉学书”“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看船夫荡桨而悟笔法”等不胜枚举。认真体味艺术的共同点,笔下的作品才会更美、更感人。这是艺术美的基质,也是现代人审美心理的特性。徐伟努力把“澄心运思”和“神应思彻”的主观精神移植到书法创作中,依类象形,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他的草书或如古松苍劲、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拔,古拙而不滞,灵巧而不妖,宛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又如一曲曲动人的乐章。细细品味徐伟的行书作品,正如他说的:书翰林遗风,撰儒家文化,追求文兰幽竹之墨趣,雅俗共赏之品位,使书法作品赋予极强的生命力。多年的临池以及对书法艺术的感悟,把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巅峰之精华——晋之韵、唐之法、宋之意融汇到作品中去,形成了行书作品风格的江南婉约之美,极具笔意禅心有婉约、抒出心画自天成的高深造诣。作品中散发出了一种真实而醇厚的文人气息。作品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喜爱,数十幅作品被日本、韩国、台湾及国内友人收藏。《收藏》《书法报》《中国艺术报道》《中国美术市场报》等媒体先后辟专版推介。他也因之取得一大串头衔:中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榜书家协会山东分会理事,菏泽市榜书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菏泽市海峡两岸书画艺术交流协会常务理事,香港文联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还有,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菏泽市收藏家协会会员,这些看似和书法没什么瓜葛的名头,真实反映出他的学识、修养和字外功夫。

在日记里深情地写到:“我寄情于翰墨,用笔舒展我的情怀,释放复杂的情感元素,让书法作品流露出生命的律动,去感染更多的读者。在这个缤纷的艺术殿堂里,我去寻找着一片宁静的港湾…… 

“笔走乾坤意纵横,墨引灵泉心自明”。这就是徐伟,一个心无杂念、坚守信仰、正在默默崛起的实力派文人书法家。他对于书法的挚爱已渗入骨血,激励着他一次次从鲜花和掌声中平静抽身,重新踏上布满坎坷和荆棘的艺术之路,带着希冀和梦想铿锵前行。

 

(作者系著名文艺评论家、菏泽市海峡两岸书画艺术交流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