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的寓意——读贺祖斌的画?xml:namespace>
对于艺术家而言,何以抒怀、解读自己的作品,是艺术表达最为重要的。今天,在忙于追求样式,完善语言,急于圆说、表白的大背景下,贺祖斌的画,却让我们感受到“潜”在的东西,他似乎不急于告诉别人所画的,所指的含义是什么,或者说他内心不是特别在意所谓“高古”的意境对于观者的感染力,但是,贺祖斌却轻松地做到了。其油画作品中本来呈现的空灵、意象的,带有禅意的气息自然地“平移”到他的纸上作品中来。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不加界定,甚至模糊混沌的感受,总是蔓延在他画面的总体气息里了,这就是我对贺祖斌作品的最初的总体感受。
显然,贺祖斌没有被学院教学的规则、规定所束缚,也没有刻意在其画面中彰显过硬的造型技术,而是始终保持了“我”的状态,“我”不仅强调在主题中,而且能在画面里许多看似不经意的铺展中感受到“我”的寓意,这种无处不在的意会以柔弱绵长的含蓄,道来的却是艺术家心性的强悍。十数年来,贺祖斌形成的这种“偏见”已经转化为其个人的信念,在忍心慢下来,甘于落后于人的成熟心态之下,个性的诗性表达无不以独具风貌的画面,阐释了个人的思考,在今天这样一个需要情急之下搜寻出路的时代,反而显得突出甚至突兀。这是贺祖斌的作品在当代绘画中卓尔不群的根本所在。
对于心性和技术表达之间的处理,贺祖斌可能还在创作与思考的过程当中,文化记忆和生活经验之间,两者集中在绘画语言的表述上,有可能会产生纠结,无论怎么舒缓或局促,终究离不开画面的感动。贺祖斌所做的,或者说期待的不是认同,却是一种不自觉的“孤高”。他看上去不善言辞,总是将愤怒表现为无奈,把敏感放置于内心深处,一个乐于同自己问答、交流、切磋的人,内心肯定是很强大的,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尤为难得。当表现已经不是作为技术而是心性的时候,表达就会淡然、豁达,明朗的东西就占据了主流也日趋成熟。我们对他有着更多的期待。
刘庆和2014年元旦写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