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评论 >> 文章内容

彩 墨 写 尽 富 贵 花

[日期:2014-10-16 13:55]   来源:  作者:刘士忠   阅读:33491

彩 墨 写 尽 富 贵 花

——朗卡卓玛·李明牡丹绘画初论

刘士忠

 

中国绘画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画家表现题材的单一性,即画家擅长某一种题材,将其作为毕生的创作对象,对其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与才智,画家也以这种题材而知名,这在花鸟画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例子在中国绘画史上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我想以一种题材作为表现对象,大概是出于两种原因:一是画家个人对所画题材的热爱,心之所钟,情必笃也;二是对其特性特征了解、认识至深,画起来得心应手;只有如此,画家才能画出留传千古的作品,当代著名女画家朗卡卓玛·李明(以下简称为李明)以牡丹绘画知名于画坛,应该也是这个原因。

中国花卉的百花园中,大概要数牡丹的知名度最高了,这既得之于牡丹的植物特性,又与其所具备的人文内涵有关。牡丹是一种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的木本名贵花卉,为中国所特有。其花色丰富(如:红、紫、紫红、粉、白、蓝、绿、黄、黑和复色等),品种多样,依据花色花形的不同,有多达数百个品种。开花时姹紫嫣红,花大如盘,色艳形美,芳香馨郁,雍容华贵,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被视为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深受国人的喜爱,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传唱,也成为花鸟画家的最爱。

中国画家对牡丹的表现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早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就有画家对其做过专门的描绘,自此以后,代不乏人,名作迭出,直到现当代仍有许多画家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加以描绘,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我们要介绍的李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明对于牡丹的喜好来自于她童年的生活。李明的故乡是誉满中外的牡丹之乡山东菏泽,此地古称曹州,有数百年种植牡丹的历史,自古就有“曹州牡丹甲齐鲁”之说。菏泽牡丹枝干挺拔有致,叶子繁茂多姿,花朵雍容华贵,可谓牡丹之上品。得近水楼台之便,使李明自童年时就非常喜爱牡丹,“记得小时候老家庭院里栽植了两棵牡丹,一株是白牡丹,一株是魏紫(牡丹的一个品种)。我经常给它松土、浇水,蹲着观察、描摹。春夏秋冬,数年持之以恒”。经年累月地带着喜爱的感情与牡丹近距离地接触,可以说牡丹的花容形貌、神韵情态自童年起就深深地印在李明的脑海中,在她的心田里牢牢地扎下了根,并随着天长日久和岁月递增而愈发清晰、浓烈,并最终化成她笔下的艺术形象。

在花鸟画中,尤其在写意花鸟画中,画牡丹如同画其他花鸟一样,入门易,提高难,画好更难,画得格调高且富内涵则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牡丹花大如盘、色艳花丰,花红叶绿,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才情,没有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画出来的作品或者流入艳俗,或者流为画工艺人的匠气,或者呈现粗野的江湖习气。因此可以说牡丹是最难表现的花卉种类。这一是因为牡丹的花形大且变化不大,加之很多画家缺乏对花写生的现场体验、感悟,做不到与所画对象“悟对神通”和物我两忘,也就是说达不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个中国画家艺术上成熟的基本要求;二是因为画牡丹往往与富贵吉祥、繁荣兴旺、雍容艳华连在一起,作画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往红火热烈、大红大绿上靠,搞不好就容易火气,加之大多数画家学问素养不高、文化底蕴不厚和艺术感觉不够,对所画对象心中没有一往情深的感情投入,最后导致画出来的作品虽说是满纸姹紫嫣红、五彩缤纷,但传达出的却是俗不可耐的俗匠之气,没有丝毫的审美情调,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在画牡丹,但却很少见到在艺术上立得住的作品,也少有个人的风格形成的原因。而李明则是带着感情、带着对所画之物的深深之爱去画的,她的画首先是一种情感的投入,然后才是对笔墨的驱使和对物象的描绘,用她的话说就是“艺术就是情感,艺术就是撞击与心灵激荡的沉淀物。绘画在注重传统技法的同时,不能停留在对物象表面繁荣机械的描摹上,而应十分注重对客观物象的审美参照和神韵的揭示与描绘。尽管绘画是以客观物象作为造型依据的,但还应该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这种情感的注入数十年来始终伴随着她对牡丹的观察、体验而进行的,为此李明深有体会地说:“画家只有仔细观察、体验生活,并将自然物象之灵与自我的心源融为一体,才能画出情景合一的作品,画出它们生动的灵性,充分表现出其神韵来。”

因此我们来看她笔下的牡丹,首先感到的是充满个人情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植物的图解和颜色的抹画,更不是那些自称“牡丹王”们制作出的俗不可耐的行画。画面上那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牡丹花朵,在此已成为她的精神和情感家园的载体,画家通过牡丹绘画这一特定的艺术媒介,表达了对和谐自然、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与寄托,可以说,李明把牡丹绘画提升到了更高的“道”的层面,作品非常耐看,有一种清润雅致的情调和浓郁馨馥的氛围相融和,在表现出牡丹雍容富贵、吉祥喜庆的神韵的同时,还传达出了一股书卷韵致。

情感的投入不仅表现在绘画的题材和内容上,而且还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对于中国画来说,其本体的元素——笔墨也同样注入了画家个人的情思意绪,并与观赏者产生情感上的互动,用清代著名花鸟画家恽寿平的话说就是:“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才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著名绘画理论家沈宗骞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笔墨之道本乎性情……笔墨本通灵之具。”真是一语道出了中国画笔墨灵魂的玄机。对此李明深有同感,她说:“笔墨的修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用笔用墨的最高境界,是画家在遍观自然造化的过程中逐渐趋向于人格、修养的完美过程,作为一个画家是应该终生去努力攀登来实现的。……笔墨在表现物象独特的形式美与结构美的同时,还应该体现画家的精神世界和审美理想。所以,画家要使画中的笔墨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就需要深入生活,发掘尽多的笔墨语言来表现生活,进而不断地修炼自己的笔墨,更多地对生活倾注自己的激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明在对笔墨修炼和使用时是倾注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画审美的理解的,并将其与所表现的对象及画家个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做到了以情运笔、以情使墨。为了更好地表现牡丹“国色天香”的丰艳韵姿,她将文人画的笔墨与民间艺术中的色彩结合使用,在保留纯色的同时,更多地使用复合色,注重色阶的变化,利用不同色调相互间的对比与衬托,并吸收水彩画的某些表现手法,用水“冲撞”花色的某些部位,使得水色浑融,色彩饱满,淋漓尽致。同时她还发明了滚笔旋转的用笔法,将饱含色彩的毛笔横卧在纸上,根据所画花朵的不同形态,捻转笔杆,利用笔尖、笔肚、笔根等不同部位,画出花瓣不同的色阶变化和花朵的不同形态,既具浑融整体,又有局部的细腻变化,使画面变得丰富多彩,成功地表现了牡丹花朵的姹紫嫣红及其雍容华贵的韵姿,以抒发画家对牡丹的丰富感情。可以说“滚笔旋转法”是李明对牡丹绘画表现手法的丰富与发展。

 技法上的创新,必然带来形式上的变化,我们看到李明笔下的牡丹,在构图布局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式,也不为现实园圃中自然生长的牡丹所囿,而是在师法造化的基础上,“对牡丹生态结构、造型特色、色彩变化、情势风致的观察、概化提升”,经过主观灵府意匠酝酿,创造出她心中的理想图式牡丹形象,丰艳而不媚俗,绰约而不柔弱,昂扬着蓬勃生机和富贵典雅的气氛。其构图新颖多样,布局变化丰富,真是画出了牡丹的丰姿神韵,一派“国色天香”。

中国画一向注重人品,认为人品决定画品的高下。在浮躁之风日益喧嚣的当下,充斥于画坛的多是以“王”自居的所谓“大师”们,而李明则甘于寂寞,在她所喜欢的牡丹绘画园地里,沉下心来,辛勤耕耘,孜孜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李明的绘画会更上一个台阶,取得更大的成就。

2012年12月于北京富力中心新址

 

 

 

上一篇:美”是一种感觉
下一篇:画家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