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评论 >> 文章内容

真情如歌写精神

[日期:2014-07-31 11:40]   来源:中国美术市场报  作者:贾德江   阅读:35863

真情如歌写精神

——读卢果土楼山水画

贾德江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它必须遵循中国文化的普遍规律。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也就是一种把人与自然统一在一起,并列在一起,同等看待,乃至可以换位的文化。正如美学界公认的“某些自然由于与人发生了一定的客观联系,便具备了某种社会价值,然后成了审美对象”。于是就出现了“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感觉,因为这“山”和“海”是可以与人进行交流的,也就给“情满于山”的山和“意溢于海”的海赋予了人的情意与精神。由此可见,艺术形象是心灵移情的产物。在山水画创作中,只有钟情于此,寄情于此,把对大自然的真情、真实的感受转换成视觉语言,寓情于描述中,寓情于景色里,才能创造一种“物我合一”的情景交融的、笔精墨妙的佳构妙想。

面对卢果表现土楼的一些列山水画,情不自禁生发以上感喟。

他把真情蓄于笔端去抒写对山水艺术的感悟与理解,他把家乡土楼和山水相融于一,谙熟在胸,任意营构。根据理法、根据自然,根据他的想象与创造,时而争让有度,时而顾盼生情,山石、林木、梯田、云烟、池塘、小径、居民、土楼,或穿插、或叠放、或大小、或开合,由实到虚,返虚入浑,疏密相间、纵横相间、藏露相间。卢果用线去理顺,用节奏去调整,用水墨去统一,洋洋洒洒,亦整亦碎,亦点亦线,亦泼亦染,无处不自然,无处不天成,无造作之笔,无雕凿之痕。群山在他笔下跃然纸上,土楼在他腕底屹然而立,远山与近水,树木与山峦,土楼与梯田,在这里化成如歌的乐章,弥漫成一个属于卢果的山水世界,一个闽南子弟的真情世界,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水墨世界。

千余年来,中国山水画艺术之所以经久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师法古人”的同时,坚持“师法造化”的原则。清代中期之后,不少山水画家正因为轻视和忘记了这一原则,出现了龚贤所批评的“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见周二学《乙角编》现象,造成山水画陈陈相因而少有创造的式微之势。对此,卢果有一份清醒的认识。

长期以来,他既重视“师古人”,以求古人之笔墨,又念念不忘“师造化”,不断地在造化自然的写生中锤炼笔墨。

卢果是勤奋的,他耐得住寂寞。在著名画家郑乃、郑百重的教诲下,他苦练过基本功,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功底。他深入地走进古人,走进传统,从董源、居然到范宽、李成,从黄公望、文征明到石涛、龚贤,以至于近代岭南派大家关山月、黎雄才和黄秋园等名家,他都一一走过。年过五十,他毅然放下手头工作,北上国家画院深造,遍访京城名家,为的是求知而行、求悟而修。在临习解读大师、巨匠的作品中使他看到了师法自然的创造力。于是,他遵循“师外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走进自然,走进祖国的山山水水,画了大量的写生,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素材。

或许是挥之不去的故乡情节的驱动,或许是源于地域风格的选择更能彰显艺术个性的企求,使卢果近年来将艺术的焦距对准闽南山水,尤其醉心于家乡土楼的表现。是土楼的山水使他的山水独具个性、别具风格,是土楼的文化使他的山水更具文化内涵而赢得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他的土楼山水画中,将以自然为师与自我为本相结合,对中国画的气、韵、思、景、笔、墨等要素进行选择、取舍与整合,进行创意性的提炼与归纳;把对传统的认识理解、感悟与情感、理想、愿望投射于其中,让作品中的山水树木、云水梯田与居民土楼等简洁意象折射出大千世界的无比丰富性,进一步逼近艺术规律与艺术本质,以有限的笔墨、意象表现了他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宏观把握能力。

今天刚过知天命的卢果,一颗平常心,一副平常相,“大巧若拙,大辩若纳;燥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他依然常常在他的画室工作着,依然常常在自然山川里写生着。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成功,但他还为土楼田螺坑画院文化产业的兴起奔波着,这是他的心愿,也是这里百姓的心愿。他说,这是他真正的灵山圣水,这里有生他的沃土,有养他的肥水,有爱他和他爱的事业,有承载他希望和未来的自然风光。他说:“我的艺术不会离开这里,这里是我永远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