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评论 >> 文章内容

蕴深植厚 意趣天成

[日期:2014-07-31 11:27]   来源:中国美术市场报  作者:子峰   阅读:35287

蕴深植厚 意趣天成

作者:子峰

          

在六十岁的这代画家中,刘怀山以人物画的精湛表现而卓立于画坛的。从早年创作连环画,到用中国画形式进行大型人物画创作,及至进入对笔墨表现的深究,刘怀山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而令人叹慕的是,他不仅在人物画上达到很高的境界,在山水、花鸟、走兽各科他都有超乎常人的深厚造诣。在中国画绘画本体上行走如此宽博,却又能彰显出传统笔墨功力与韵致,可谓难矣。可以想见,若不是天赋异禀,或几十年的潜沉磨炼,是难有今天在绘画上的全面修为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怀山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他接受了学院派科学造型的严格训练,尽管这种教育与中国画的理念迥异。但在当时,他极其勤奋地掌握了这些绘画技巧。这种科学观察物象的方法,使他在毕业后的连环画和主题性绘画创作中,在状物造型上,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70年代中,他的创作,因具有北国边塞的浓郁地方特色而被频频出版发表。二十几岁的他名头已初显画坛。当然,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那个时代的印痕。如从绘画本体来考量也多属内容决定形式、造型胜于笔墨之类。但对于人物、鞍马、山川、树木的精准刻画,并且是用毛笔写意造型,做到练达通畅,他已是同代人中的佼佼者,其在绘画上的天赋已不可小觑。

  

对刘怀山来讲,真正使他贴近中国绘画精神,走进中国画学文脉正途的是他而立之年的一次际遇。由于他创作成绩突出,1978年,他被推荐到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参与创作。作为创作组中最年轻的一位,这并非一般的机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文革”十年,由于意识形态对中国画的干扰,中国画之传统文脉已至彻底切断。院校出身,而且已历多年创作的刘怀山,虽崇慕中国画,但似乎尚未窥其堂奥。而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汇集了当时尚在的一流中国画家,如黄胄、李苦禅、陆俨少、何海霞等、皆一时耆宿。可以说,中国画的精要,就在他们身上,在他们的笔下。刘怀山此时可谓大开眼界,对于一个有高远追求的青年画家来讲,朝夕与这些大师相处是难得的机缘。他不敢懈怠,恭敬地向诸老讨教,常有观其一笔、闻其一言,胜读十年书之感。这一时段的耳濡目染,刘怀山遂对中国画之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也渐渐明白了,真正的中国画艺术是什么。显然状物写实并非中国画之高境,承载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画应是一个素养高深的文化人,在长期笔墨修为下的一种情感表达,是一种文化的高标行为,而非以写形为能事。随着认识的转变,由此也开始了他在中国文化精神导向下的探索之路。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改革开放已全面展开,画界也迎来了最繁荣与活跃的新时期。刘怀山则徜徉于传统绘画的探究与学习中,为了扭转自己形胜于笔、笔胜于墨的积习,他悉心揣摩梁楷、石恪之笔墨意蕴,风神气象,体会古人作画之心境胸臆以及放笔抒写之疾迅舒缓。他还于黄慎、任伯年的画中,感会其用笔写意之情态神趣,遂渐使自己的人物画走出了缰锁的以素描造型为要的绘画状态。从而向着中国画重气韵、重神采的境界迈进。在山水、花鸟的探索上,刘怀山更多地吸收了八大山人、石涛的笔意形质,从笔墨本体提高内敛的功夫。他也结合李可染所讲之“慢”的道理,体味中国画笔墨的内涵,体味笔墨作为中国画的语言形式,它荷载的文化精神,它的独立审美价值,以及内敛与外放,沉实与张狂的种种审美意趣。

  

中国画至宋元以来,文人画渐兴,尺幅缣素,诗书添彩、文气充溢。士人作画,无不从体格品调上着眼,而格调的提升则有赖于读书修养。刘怀山深明此理,几十年来他不断加强对文史、诗词诸方面的修养,以求蒙养品操,澄明胸次,从而立定中国文化精神。当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风东渐,中国画坛纷扰繁杂、标新猎奇、以赶风潮为时尚的时候,刘怀山却潜心传统画学,在浮躁的世风下,渐次行进在师古人,师造化的漫长修炼中。刘怀山不为时风所动,以续接传统文化精神为画学之要的信念,当然是来自他对艺术史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自信,也源自他内质的怀灵之禀。所以,他在创作上有了一种坚守,而没有去追风求异。数十年后,当风潮吹过,画坛重提“贴近文脉”时,刘怀山这样的画家则以其作品纯正的东方气息而彰显画坛。

  

刘怀山的画不仅得传统画学精神之正脉,生活积累也是极为扎实丰厚的。早在他刚走出院校的青年时期,他曾在呼伦贝尔的文化馆有过一段工作经历。那时他常下去采风写生,他曾纵马广阔的草原,与粗犷的蒙古汉子豪饮,醉卧于蒙包毡席。面对着无限生机的大漠风光,他将身边的一切都收于笔下,苍茫壮阔的边塞草原,朴厚豪爽的蒙古同胞,奔驰的骏马,云朵般的羊群,苍鹰与猎犬,都是他表现的对象。由于造型的精准,他画起来,驾轻就熟,往往是在不经意间一挥而就。待笔墨修习这二三十年后,他放笔写来,更是随心所动,不拘不隔,通脱爽健,形意兼得,笔墨着处,神趣自生。

   

刘怀山作画取资广博,题材多样,但都能恰到好处地去进行笔墨表现,彰显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山水、人物、花鸟可说是异彩纷呈。但笔者以为其人物、鞍马仍是最能代表他功力和水准一类。这类作品大多以边塞的蒙族风情为主要表现对象,人物刻画风神洒脱,笔意练达精美,骏马、骆驼、猎犬等形态万象,用笔舒放,施墨浓重。与人物配在一起,浓淡相宜,收放相谐,使画面的韵致气象,既具有传统审美意趣,又有新的时代精神。近年刘怀山还常作古风高士之图及先贤名家故事,他们或林泉舒啸,或竹舍雅集,或独杖吟咏,或田园抚琴,涵泳淘淑间,无非山泉松壑,流风云水。吾揣其意在写天人自然之和谐,文化精神之承继。如其所作诗曰:“追攀愈赏前贤高,转移多师赖冶陶,古道照人昭日月,吾谁归欤接风骚。”

 

由精微至疏放,由写形至写意,由物象至笔墨,刘怀山在潜沉传统,扩展学养的过程中梳理着自己的绘画,继续探求着中国画的精奥。可以说青少年的“取资已富,别择已精”,已奠定了他高标达远的基础。况刘怀山先生目前正值壮岁已达笔墨通会,其四十余年累积的深蕴厚植一俟风神浚发,未来的发展高度,自是不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