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评论 >> 文章内容

时间的温度

[日期:2014-07-18 11:23]   来源:中国美术市场报  作者:党震   阅读:35144

时间的温度

                                ——谈杨士奎的水墨风景画

                                                                 党震

在杨士奎近两年的水墨风景画系列作品中,我读到了一种坚持——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许多细碎的记忆片段与城市的昨天、今天、明天有所关联。这种联系不只是理性的文化思考,那静远又亲近的温度是通过时间慢慢积淀起来的。观察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沿革轨迹,我们知道,从上世纪90年代初(“85新潮美术”之后)开始,对传统“中国画”的现代化改造从未停歇过。从形式到观念,短短30年,不论坚持“中学为本”“正本清源”的保守改良派还是坚持“中西融合”努力使水墨进入当代语境的激进改革派,无疑都从自身的层面开拓了新中国画的形式语言空间、扩展了文化视角维度。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实践者的我们怀着雄心壮志,勤勤恳恳地投入到这场变革的大潮中,实在说,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直到近一两年,喧嚣的尘埃落定,我们不再争论太多关于“中国画”底线的问题,对生活和艺术的真诚足以使底线坚固;没有人在乎是否用的是宣纸、丙烯颜色……我们更看重材料所引起的富有深邃的文化审美体验可以在满足视觉需求的同时带来精神共鸣;以当代视觉形态传递传统文化的文人情怀,还是用传统绘画语言的勾线皴擦渲染表现以西方哲学逻辑中人性复杂冲突的多重思考……所有的行为与其背后的文化指导已经被这个多元时代所消化接纳。在平静的心态下一个艺术家以他能掌控的工具表现他自己体验领悟到的问题并使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趋向强大,这已经是非常靠谱的状态了。

杨士奎出生于80年代,他秉赋中的平稳个性使他具备了某种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生活习惯。由此,他没有在自己的绘画探索中触碰宏大壮阔的题材,也不乐于七荤八素、东挪西借地忙于各种新技术、新形式的探索。他喜欢过他自己的平淡日子,忙一些实实在在的小事,那些不起眼的小物件或破旧的寂寞巷口屋门,成了他水墨新风景画的主角。对图片的借鉴使用让他的作品有复制视觉表象的嫌疑,但他不经意的淡漠渲染和未完成的细节刻画却让纸上的图像定格在了保持与现实距离的“似与不似之间”。士奎没有太固定的计划,这与许多满脑子理论满心理壮志每天热血沸腾地拼命打造自己的勤奋理性人不一样。他总是说“都行”,他总是慢慢地、漫不经心地拿着尺子量来量去地起草图、定位置、算距离……然后静静地完成每一张画。这样的创作态度与工作方式让他的作品不怎么惹眼、不够狠。但另一种淡定从容的力量却在释放着平静温热的光芒。时间积累在纸上,现实版的“三日一石,五日一水”,他性格中的随遇而安恰恰成就了他作品中那种宁静淡泊的文人气息。每个人都无法复制,生活是在我们身边疾驰而过的每一天,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舞台剧的导演和主人公,或者在幻想的天台抱本份的犁,耕耘小未来,经营小希望,仰望星空,乘勇气的船,做狂野冒险,或者安守自我世界里的那份平静,淡看春山,坐望云起。相比我们这些执坚披锐在新水墨潮水中东奔西走的忙碌中年人,年轻的士奎反倒更像经历过风雨沧桑,然后于东篱南山下扶锄擦汗的老者,或者是驾牛吹笛的少年,安乐自由与世无争的状态真是羡煞旁人。

由这样的角度看去,这个时代的症结所在可能就是太“快”了,时下艺术的诟病也是因为“快”快的忽略了太多细微而精致的生活,快的来不及体味,更无从回味……难为士奎了,亏你安心而推寂寞,把旧街小巷的烟火气和者午后的阳光送给我们,用平野雪原的冷风给这浮华都市的燥热降温。或者士奎的从不奢望理想花园的玫瑰,这抹小清新是自家阳台上的那盆月季。

 

 

 

 

 

 

 

 

 

 

上一篇:美”是一种感觉
下一篇:有关花鸟